新车未上市,就有“粉丝”急忙下单,为的是尽快提车,这种现象由此引发了在绝大多数国产途观、国产Q5和宝马4S店中,如今暗暗流行着“订金”、“定金”两种不同版本的“订(定)单”。
所谓订金,就是指在新车上市前,在价格不明、具体配置未出炉时,消费者支付的一定数量的意向金,途观上市前揽获的近5万名准车主交的都是这种性质的订金。这笔订金一交,双方之间签署的就是“订单”。经销商收了钱,承诺尽快为消费者下单、订车,而一旦新车价格公布,若消费者觉得价格太高或不满意配置,可无条件前往经销商处毁约,第一时间收回全额订金。
这与新车正式上市,在公布了明确价格、配置后,你再去4S店付的“定金”不同。后面的这个定金,4S店收进后,也会开具相关收据给你,但会写明定了什么型号的车、成交价是多少、具体交车日期等,当车子到店后,销售员会通知你前往付清剩下的款项,这笔定金也就作为车款的一部分不再退还。而倘若你在这个过程中反悔,这笔定单严格说来,因为已生成了双方签字认可的订单,所以是不能退还的。
定金与订金、定单与订单,虽然在字面上常被大家混淆,但在概念上却是两回事。随着国产途观、国产Q5和宝马X1的相继上市,去年以来已赚得盆满钵满的经销商,眼下不但继续收获着一份份定单,甚至于在新车上市前收起了更趋向于“意向金”的订金。其实,交订金的准客户多了,对汽车厂商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订单多了,4S店就有了加价空间,利润能得到保证;但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在价格公布后退出,累及品牌形象。
以途观为例,曾有一个汽车论坛挂出了“如果途观加价,你是否退订”的帖子,受到网友的热捧。在跟帖投票的1200多名网友中,有超过1000名网友表示如果上市后加价就不买,即退订;还有网友发出“抱紧银子,淡定观望,理智选择”的“友情提示贴”,事实证明,大部分车主都不是心甘情愿接受4S店的坐地起价。
调查中,我们发现,杭州车市就曾出现过某一车型因定(订)单过多,最后大量流失客户的现象。去年上市的科鲁兹,上市前订单就排到过3—4个月之后。上市后,定单最多时排到了大半年之后。而后,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很多消费者实在熬不住漫长等待,纷纷选择退定。据一家经销商介绍,虽说定单签定之后本来是不能退的,但他们最终留住的定单也只占总量的1/3。
对消费者而言,若合同上写的是订金,则可全数退回;若写的是定金,那就只能跟4S店协商,因为根据法律规定,定金是不可退的。
(摘自《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