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澄勇:大学毕业生
回乡卖鸡蛋
2006年,从复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顾澄勇因为“卖鸡蛋”成了名人,当同班同学大多选择留在上海做白领时,他却回到了南汇老家养鸡,希望在这个子承父业的行当里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他的决定遭到了亲友的反对、邻里的质疑,“小顾这大学是白读了,回来卖鸡蛋有什么出息?”
然而,不被看好的顾澄勇却一鸣惊人,用自己擅长的专业技能开发了沪上首家鸡蛋质量查询系统,经过不懈的努力,仅半年时间,阿强鸡蛋的销量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倍,一年赚35万的惊人数字更是让顾澄勇一跃成了杰出人士。
一定要做好充分的
思想准备
“大方向是对的,但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看到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曾因回乡卖鸡蛋风靡一时的顾澄勇并不惊讶,他笑道,“年轻人都想打开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人生价值。”
4年过去了,顾澄勇的养殖场迁了新址,规模与之前相当,盈利也并未飞涨,他笑着说,“当年想做蛋品深加工之类的计划,这些年没什么进展。”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顾澄勇深知农村的天地虽然广阔,但成功的概率依然很低,“其实这里还有很多大专、中专毕业的学生,后来都打了退堂鼓。”在顾澄勇看来,创业意味着结合生产、加工、零售等等程序,如果毫无经验基础,这条路将走得非常艰难,“必须付出超过常人三倍甚至五倍的努力。”
一如4年前,顾澄勇依旧对自己充满信心,也对农村发展的前景满怀希望,“我的父亲卖了20年鸡蛋,我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升华了,未来一定会更好。”
周瑜:告别陆家嘴
回乡种草莓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周瑜进入了上海宝钢工作,不久跳槽到了陆家嘴金茂大厦的一家珠宝公司,生活安逸无忧。然而,心中另一个自己的声音却越来越强烈:回家种草莓。周瑜的父母周永新和潘菊英种了一辈子的草莓,从23年前的4分地,到如今小有规模,周瑜从小就是吃父母种的草莓长大的,对家乡的草莓有着很深的感情。
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一致反对。“我们辛苦了一辈子,还不是为了你吗?读了那么多年书再回来当农民,这书不是白读了吗?不成不成。”
拗不过父母,周瑜老实当起了白领,然而她心里却一直空落落的。只要有闲暇时间,她就偷偷跟在父母后面往草莓地里跑。见女儿如此坚决,父母终于不再反对。
去年年初,周瑜辞职,正式当起了“草莓姑娘”。不做白领当农民,周瑜的选择一度成了赵屯当地的新鲜事。
108亩自己的草莓园,500余农户加盟合作社,“红颜”品种推广达1000多亩,这是周瑜这一年来交出的战绩,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莓姑娘”。
成功:从北京捧回
全国大赛“金牌”
种草莓也给周瑜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去年3月,母女俩到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草莓大会擂台赛,把自己种植的“红颜”草莓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个草莓品种同台评比,结果被专家们评为色、香、味俱佳的一等奖,从而捧回了一枚全国草莓评比的“金牌”。
“拿到金牌的一刹那,我和母亲抱在一起哭了。”周瑜说。如今,“草莓姑娘”种植的“红颜”草莓成为赵屯一带最负盛名的品种。许多尝过他们草莓的市民都成了她的回头客。
致富不忘乡亲,如今周瑜将获奖的“红颜”草莓品种推广到了合作社近500名农户手里,推广面积达1000多亩。
创新:办农家乐
招揽都市年轻人
去年,她提出在草莓地里搞农家乐,招揽城市里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下田体验摘草莓的乐趣。当时,赵屯的草莓种植户很少有采取这种销售模式的,母亲潘菊英对此也疑虑重重:那么多人下地摘草莓,小苗都被踩坏了,损耗太大。
周瑜坚信这样的方式一定可以成为草莓的重要销售渠道,她说服父母,着手实施“农家乐”计划。她在草莓地旁边用木头搭起了饭堂,散养了几十只母鸡,为了推广自家的草莓,她做了一个网站,建立QQ群,每天到论坛上发消息招揽客源。
周瑜的推广取得了神效,每到双休日,成群的市区年轻人带着孩子驾车驶向草莓地,亲自体验采摘的快乐。最高峰时,仅一天就接待了近200多人,长长的车队一直排到了几百米开外。如今,父母种植的草莓有近1/3通过农家乐销售。
(摘自《青年报》 朱莹 瞿艳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