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03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面塑藏品 雅俗共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源远流长的面塑艺术,与汉族民俗密切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随着大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乏人,面塑也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一些有眼光的收藏者和投资者看到了这种危机,近年来开始将目光放到面塑藏品上。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等,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解放以后改称“糕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叫得最多、最普遍的称呼是“捏面花”。面塑是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的馈赠、喜庆、装饰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历史悠久

  

  “面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面塑实际上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而古代的传统节日恰恰成型于汉代,所以面塑起源于汉代也就顺理成章。不过,节日的出现令面塑有了非常大的用武之地,如寒食节之本质内容是古代原始的禁火俗,但到了唐代则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祭祀古人的清明节和寒食节也逐步合二为一。

  明代的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的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备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种类繁多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则可食用的面塑。其中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但面塑如果从造型上分类,则可谓无所不包,大类有人物、动物、植物、吉祥物等,凡是世上存在的实物都是面塑的素材。当然,一些神鬼造型、传说中的偶像也可以成为面塑对象。近年来,随着卡通潮流的涌现,不少虚拟的卡通明星同样变为了面塑与时俱进的素材。

  从风格上分类,面塑捏制的地域风格很明显,且与其他艺术品异曲同工,如黄河流域的面塑较为古朴、粗扩、豪放和深厚,而长江流域的面塑却显得十分细致、优美、精巧和细腻。

  面塑艺术在河南、山西乃至我国北方各省,都与汉族民俗密切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到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些面食艺术品,有的做成各种水果、面花,摆到堂屋的方桌上作为观赏品。有的做许多花馍、寿桃、花糕,作为串亲戚馈赠亲友的礼品。而母亲们要借此机会为孩子们做许多戏剧人物、各种有趣的小动物作玩具供孩子们食用和玩耍。

  

  收藏佳品

  

  目前的面塑已经朝艺术方向发展,而且经过面塑艺人长期的摸索,原料也采用面粉或经过加工配置的复合软陶质材料,使得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由于防腐与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一些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令其收藏性更加的突出。

  虽然面塑看上去很小,有时候并不起眼,但制作过程依然较为复杂。由于面塑不同于彩塑作品那样在成形后再着色,而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以充分体现创作者巧妙心思和细腻的手法。所以,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以达到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效果。由此,面塑也开始折射出时代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艳丽、造型夸张、体积小巧、便于携带、成本低廉等方面。

  但无论如何,面塑早已是中国文化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问题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大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乏人,面塑也同样受到了影响,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如果不加以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后人可能将无法再欣赏到这种源远流长的独特艺术种类。

  正是一些有眼光的收藏者和投资者看到了这种危机,才开始在近年来将收藏和投资的目光放到面塑藏品上,我们在看到他们先知先觉寻觅到介入良机之际,也应该赞许这种行为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因为谷贱伤农,面塑唯有体现出真正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那么后继乏人的担忧也就将烟消云散。

  (摘自《理财周刊》刘文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