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宋汉桥:“爱吃剩菜”的餐饮怪才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春寒料峭,3月的北京城,火锅持续热卖。每晚,将近2000平方米的“蟹老宋”香锅酒楼方庄店,食客挤得满满当当。“蟹老宋”的“宋”,指的是创始人之一宋汉桥。在汉派餐饮名企集体兵败京城的当下,生意正如日中天的“蟹老宋”显得独树一帜,很是打眼。

  

  职场“跳蚤”

  

  1967年,两岁的宋汉桥没了妈,他被做船员的父亲寄养到了洪湖乡下。

  父亲到了江上是船员,登了陆是厨师:厨艺远近闻名,哪家红白喜事,多请他掌勺。事后,父亲总能带回一堆“杂菜”。日子虽苦,但宋汉桥对菜肴的品评能力却与日俱增。初中毕业后,宋汉桥给一家企业卖锅贴饺。别小看卖锅贴饺,在流行计件工资制的当时,他的月工资有近200元,“相当于当时省长的月工资”。

  领着“高工资”的宋汉桥,想的却是当一名厨师。恰好,当时武汉市工商联举办武汉市首届厨师培训班,宋汉桥立刻报了名。这个“叛逆”之举,让父亲颇为震怒,在每月只拿47元工资的父亲眼里,宋汉桥根本就是在“胡作非为”。

  短短几个月的培训后,宋汉桥的厨艺便突飞猛进。出师后,宋汉桥进入武汉一家机关接待中心,开始了他的厨师生涯。但不久,宋汉桥放弃了铁饭碗。几经辗转后,19岁那年,他成了曾在武昌红极一时的“钟声滋补酒店”的厨师长。1991年,在酒店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安分的宋汉桥再次辞职,并开始了他的无业游民生活。

  刚开始四处闯荡,到广州一分钱没赚到;去宜昌,说好工资1400元,结果老板只给500元;到湖南,说好1500元的工资,干了4个月,最后只得到了500元……在外漂泊两年后,宋汉桥重新回到武汉。

  厨师已做五六年,结果竟是一年不如一年,宋汉桥有点抓狂了。

  

  小店“掘金”

  

  性格、勤奋和好运气,齐聚了这三大因素的宋汉桥,终于等到了翻盘的一天:“钟声滋补”给了他另一次机遇。1993年,那家酒店的一名负责人给他介绍了另一家小酒店。这家位于司门口的小酒店,只有七八张台位,在他任职前每天的营业额只有几百元。知耻后勇的宋汉桥,发誓也要把这家店做出个样来。

  如何才能做出顾客喜爱的菜肴?回忆往事,宋汉桥感叹道,他对菜肴的把握能力其实都是从吃剩菜中得来的。他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双筷子。每天他都会用这双筷子品尝客人们没吃完的菜,这一习惯从那以后一直保持到现在。“紧盯流行趋势只是外在功夫,你还得摸准顾客的口味喜好。”宋汉桥说,吃剩菜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向食客的需求靠近。他说,自己对菜品的开发能力多半是那时奠定的,而这已成为他现在最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

  很快,这家小店的日营业额从几百元上升到数千元,最高时一度超过万元,宋汉桥也获得了其中的部分股份,给了他开创自己事业的第一桶金。

  

  成功“北伐”

  

  刚完成“原始积累”的宋汉桥,没感觉到成功。他想当老板,旋即辞职。

  2000年前后,重庆火锅、水煮鱼、香辣蟹等单品菜开始风行。宋汉桥也在武汉大学附近开了一家香辣蟹菜馆。和所有新店一样,开张头几个月火爆得不行。然而,在各领风骚三两月的武汉餐饮业,一夜之间,香辣蟹、香辣虾门可罗雀。

  倔强的宋汉桥仍然认为,香辣蟹有做头,但却毫无头绪。苦恼的宋汉桥孤身北上,找到了当年在厨师学校任教的老师朱时春求教。

  朱时春当时是北京“九头鸟”酒家顾问。最后,学生做董事长,老师做总经理,筹资70万元,将香辣蟹的生意移师北京。

  为区别于惯常的香辣蟹,蟹老宋一开始就确定了香辣口味和“先吃后涮”的组合,确立了蟹老宋的特色。同时推出了独家秘制酱料,将荆楚风味与北方人的口味大胆融合。

  2001年9月,第一家“蟹老宋”在京开业。“开业当天,就排到了700多号。”朱时春说,“开张不到3个月就收回了成本;再开第二家,半年后也收回成本。”随后,宋汉桥又在天津、西安、齐齐哈尔、菏泽等北方城市连开了49家“蟹老宋”。

  

  杀回“娘家”

  

  就在武汉餐饮企业为外扩绞尽脑汁时,“蟹老宋”决定“衣锦还乡”。

  2003年底,宋汉桥和朱时春悄悄回汉,盘下沿江大道第一家店,起名“楚老宋”。宋汉桥没有急于开张,而是花了整整4个月,把自己关在厨房里研究菜谱,并制订出标准化流程。“到40多岁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全世界只有一个菜:煮熟、进味”。

  武汉餐饮界有个说法:“外地香的武汉不香,武汉香的外地不香”,但从京城回乡的宋汉桥却一口气在武汉开了四家店,武汉的生意和北京的香锅都火爆到排队等位是常事。

  (摘自《楚天金报》 李昌建 张阳春 乔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