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怀旧商机 我们该如何抓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怀旧,是一种情绪,而当这种情绪成为一种消费促进力时,无疑是个赚钱的好渠道。随着怀旧风潮的兴起,以销售老物品、老品牌为主要特色的“怀旧生意”开始显现。如何抓住这种商机,为人们的怀旧情绪提供“商品”,并从中获利?

  

  今年狂刮怀旧风

  怀旧商机知多少?

  

  怀旧,不是老年人的专利,80后也同样可以怀旧。玻璃球一元两个,弹力夜明珠3元一个,皮质木把弹弓150元,西游记小人书每套300元,上发条的小青蛙10元一个,别看这价格不便宜,前来购买和收藏的80后年轻人还特别的多。

  在中国,人们是具有时代性集体记忆的群体。对50年代的人来说,是“红袖章”、“大炼钢铁”、“大跃进”;对60年代的人而言,是“样板戏”、“小人书”、“大字报”;对70年代的人则是“阿童木”、“机器猫”、“花仙子”;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了,集体记忆的内容也由此变得丰富起来,有“变形金刚”、“黑猫警长”、“圣斗士”、“打口袋”、“红白机”等等。

  正是这些集体记忆,使得商家们开始热衷于相关“情感商品”的开发。比如,佐丹奴最近推出了一款全球限量发行2000件的LiLei HanMeimeiT恤。对于LiLei和HanMeimei(李雷、韩美美),80后们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是80后们中学时代英语教材中的人物。而这些1990年至2000年使用过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材的80后们,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具有很强消费潜力、时尚、感性的中青年消费者。

  在国外,也是如此。德国巴伐利亚州一家著名的微车生产企业赫伯(Herpa)公司,也嗅到了“怀旧消费”的商机。该公司董事长赫伯想利用一种名为全邦特(Trabant)小车所蕴含的怀旧风情,把它改造成一款全尺寸新车型。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全邦特,车身体积较小,制造工艺粗糙,看起来像由塑料制成,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带顶篷的火花塞”。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全邦特(新尺寸版)问世后,一直供不应求,消费者需要排队才能买到这款小车。

  

  怀旧营销另类“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怀旧”症候群患者。无论是50后、60后、还是70后、80后,都有着怀旧情怀。今天转瞬即过,未来越来越短,而过去,则显得越来越长。历史是情感的寄托所在,与这些“后”们一起走过来的,除了人,还有“物”。一些老东西、老牌子所承载的情感,对商家来说,是营销的巨大契机。

  怀旧商品,确实,是一种情感消费品。但是,要能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的,必须是那些能与消费者记忆中的事物对接上的商品,而那些不具有广泛关注度的商品,很难成为世人眼中的主流商品。因此,怀旧商品规模化复兴,这也是不现实的。

  而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了节约消费的潮流,这些承载了人们怀旧情绪的国产老牌产品,比如老牌的日用品、食品、传统服饰、复古文化商品等等,凭其价格上的优势,也具有了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它们与一些高档产品一同摆放,无形之中,也提升了产品的质感和品位。“多年不见”是最好的价值内涵,消费者怀旧情结的积蓄正是市场培育的过程。“老商品”品牌一亮,积蓄多年的市场潜能定能立刻释放,尝试不同时期的定位,或许就会获得不一样的商机。

  由此可见,“旧”,对处于新时代的都市人,往往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怀旧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即使人们理性上认识到,过去的房屋不适于居住,过去的器物也不方便使用,但它却依然令人感到万分亲切,新鲜犹存。

  (摘自《每日商报》 纪红霞 孙蓓/文)  

  相关链接  

  怀旧消费 今年很赚钱

  

  怀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虎年央视春晚上小虎队的演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这三人的重组就是在广大怀旧的70后、80后网友的呼声中实现的。儿时的回忆被唤起的同时,相关的怀旧消费也被激活了。

  

  怀旧成了一个商品类别

  

  一家出售音像制品的网店的成交记录显示,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CD最近一个月卖出了190张。小虎队全部12张原版专辑的收藏版在网上被炒到3万元。

  事实上,小虎队只是一个怀旧爆发的契机,今年,1980年出生的人正好30岁,在这波怀旧的风潮中,正是这些已经长大的人在为自己小时候的喜好埋单。在淘宝网上,一家名为“梦回80后”的网店就集合了超过百种怀旧商品,发条青蛙、铁皮玩具、鸡毛毽子、回力运动鞋、两条杠的小学中队长袖章……这些商品几乎都能唤起80后对于童年的回忆。

  1982年出生的屈直去年底从外资银行辞职开了这家网店,几个月时间这家店马上就要累积到1000笔交易。“房奴、卡奴、孩奴……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压力太大,希望这些东西能让大家找回一些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快乐吧。”作为80后的代表,屈直说,他卖的一些怀旧商品已经为数不多,比如一款在网店售价150元的白鸽牌闹钟,生产日期是1980年末,生产厂家已经关闭了,他是在北京南城一家老牌国营商店的仓库里找到的存货。

  

  怀旧主题被重新演绎

  

  摆在新华书店书架上售卖的《“李雷和韩梅梅”人教英语漫画版》是一个典型的对怀旧情绪重新演绎的商品。李雷和韩梅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人物,“我们是第一届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用新教材的,当时英语课上经常要做会话练习,同桌的两个人一个当李雷,一个当韩梅梅。”1981年出生的小陶说。这种伴随着青春岁月一起长大的人物成为80后的集体回忆,又在歌曲、漫画、T恤、杯子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中成了一个商机。

  “年前李雷和韩梅梅主题的T恤卖得特别好。”屈直说,因为很多公司的80后员工比例很高,大家在排节目时都想到了重现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

  80后怀旧消费的力量已经在各个领域体现出来了。浙江时代院线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暑期档电影《变形金刚2》票房收入是2200万元,打败了《2012》和《建国大业》成为第一,这体现了80后作为主流观众群的口味,“变形金刚”正是他们小时候最爱看的动画片之一。

  

  三十岁就开始怀旧

  

  人上了年纪,闲下来没事儿做开始回忆青春岁月,这是过去人们理解中的怀旧。而现在,刚刚进入三十岁的80后群体却年纪轻轻地就成了怀旧的主流。“可能是因为这十几年社会变化太快了,很多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都很难找到,现在再看时过境迁的感觉已经很强烈了。”屈直说。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方建移说,这是80后在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之后“寻求安全感”的心理需要。“比如小孩子特别喜欢看广告,这是因为不断重复的东西使他们感到对外部环境可控制的安全感。”方建移说,而80后成长的年代正好是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老房子拆了、小时候居住的街道扩建了、吃的穿的都迅速被新的代替……他们很难看到熟悉的东西,情感上的诉求失去了可视的物质纽带,而同时,成家立业、买房买车的压力又让他们感到未来难以把握,在怀旧中寻找心理安全感成了自然的选择。

  

  怀旧的方式以消费实现

  

  “老一辈的人怀旧可能看看老照片,在情感中怀旧。但是现在80后的怀旧方式却是通过消费实现的。”方建移说。80后怀旧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重新加工怀旧、让怀旧变得时尚就特别重要。

  “像《变形金刚》的成功,就在于用现代技术包装怀旧形象。”浙江时代院线影院管理部经理刘敏健说,看到小时候喜欢的汽车人“这么能打、这么厉害”,才正好挠到了80后的痒处。而另一部影片《阿童木》却因为没有创新而失败,制作这部电影的公司甚至因为票房惨败而破产。刘敏健说,现在80后观众在影院观众群中达到70%—80%,怀旧口味的电影也层出不穷,比如今年就会有一部《黑猫警长》电影版上映。

  (摘自《都市快报》林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