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进口大豆分别达到478万吨、408万吨,使主产区大豆收购又一次陷入瘫痪。过量进口严重妨碍了国产大豆的销售,已经对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主产区4000多万农民生计,上百万加工企业职工就业,2000多个大豆食品加工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威胁!
2010年的3月,黑龙江依然寒风刺骨。
与天气一样,黑龙江的豆企遭遇了2008年以来又一次严重的停工潮,这足以让豆企老板们感到寒冷。
据悉,黑龙江省内70多家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停产,并已全部停止收购大豆。
国产大豆陷入空前危局。
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进口大豆分别达到478万吨、408万吨,使主产区大豆收购又一次陷入瘫痪。过量进口严重妨碍了国产大豆的销售,已经对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主产区4000多万农民生计,上百万加工企业职工就业,2000多个大豆食品加工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威胁。
【现状】
开工率创历史新低
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今年春节过后黑龙江大豆压榨企业开工率骤减。
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也表示,据粗略计算,目前东北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开工的比例只有10%左右,也就十几家。
按照习俗,正月十五一过,农历新年也算正式结束,但是新年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工厂的开工。
九三油脂作为黑龙江本土的龙头油脂企业也一样不能摆脱继续停工的命运。
该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九三油脂在黑龙江的加工企业没有复工, “现在企业收豆的情况也不理想,和加工情况基本上类似,可以用‘购销清淡’来形容;而一些开工企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以前收购的国家临储大豆,整体格局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记者近日从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及黑龙江大豆协会了解到,在进口大豆低价冲击下,目前当地产大豆销售陷于瘫痪。与此同时,大豆产量占到全国近一半的黑龙江省,七成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从1月底开始停产。
种植面积减少
日前,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为6500万亩,比上一年减少560万亩。而根据黑龙江大豆协会的统计,2009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比2008年减少4%。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播种面积继续减少,黑龙江的油脂企业将陷入更为严重的困难,整个产业的恶性循环就不可避免了。因为“只有种植面积上升,国产大豆的产业链才有继续存在的可能。”
【原因】
东北油脂企业陷入难解的循环
“国家的补贴仍然弥补不了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之间巨大的价差,现在企业加工生产仍然是亏损的。”黑龙江龙江福粮油公司(以下简称龙江福)总经理宋胜斌说。
事实上,宋胜斌所在公司是少数没有停工的企业之一,但是其加工的原料并不是从农民手中收购的2009年产的大豆,而是来自中储粮负责保管的国家临储大豆。
去年10月,国家在东北地区划拨临时储备大豆195万吨,转为地方储备,并一次性给予地方大豆加工企业210元/吨的补贴费用。宋胜斌就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10万吨的临储大豆,“我们现在加工的豆子就是那批大豆剩下的一部分。”据他介绍,之前加工这些得到补贴的大豆是有利润的,“但是现在也不行了,加工仍然亏损。”
原因很简单,现在进口大豆的到港价格只有3400元/吨左右,和东北建立在国家规定的大豆最低收购价3740元/吨的价格之间存在三四百元的价差,之前210元/吨的国家补贴已经不能完全弥补。
而在加工完这些大豆之后,宋胜斌面临的可能是另一种更不利的情况,若是企业自行以不低于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每吨所能得到的补贴只能为160元,若进口大豆的价格维持当前的水平,其加工亏损自然就更多了。
“加工完这批豆子就准备停产了。”宋胜斌说。
大多数油脂企业和宋胜斌的龙江福类似,并没有积极性去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就像黑龙江大豆协会发布的公告所说:“近日省内大豆市场多数无价无市,油厂停收。”
众多油脂企业的思考逻辑则简单得多,只要加工亏损,就会选择停产。整个东北的油脂加工业已经陷入这样一个难解的循环:国际大豆价格走低-亏损停产-国际大豆价格走高-开工生产。“可以说整个产业链已经崩溃了。”一位油脂集团老总这样评价。
进口大豆冲击严重
一段时间以来,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有报道称,控制着中国进口80%货源的国际四大粮商ADM,帮吉集团、嘉吉集团和路易达孚已先后在我国各地布局,抢占市场。在大豆市场产业链上,跨国粮商不仅从加工环节加以控制,而且已经深入到种植、贸易、流通等各个领域。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大批倒闭、停产和半停产。现有的97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有64家具有外资背景,控制了我国85%的大豆加工总量,而我国还是不掌握定价权的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8年国家出台东北地区大豆每吨3700元的保护价收购政策,而进口大豆跌至每吨3000元以下,且大量侵入国内。目前我国的大豆奢求量逐年增加,而国产大豆生产能力只有1500万吨左右,自给率不足30%,进口依存度高达72%。大豆已成为我国供求缺口最大的农产品品种,我国大豆产业正面临着危机。
全国人大代表、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说,截至2009年底,我国大豆生产加工能力已经超过1亿吨,实际可利用的产能约在5000万吨,而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约为4200万吨,如此大的进口量,以及进口大豆远低于国产业大豆的价格严重冲击了我国的大豆产业。同时,去年大豆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单产、总产均有下降,加上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农民的比较价值降低,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有所下降,市场价格的影响也造成了农民惜售的心理。这些都使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陷入了危机。
【应对】
部分豆企沿海建厂
九三油脂东北地区5个分厂全线亏损,于是分别在大连和天津建立了两个分厂,全部使用“洋大豆”。
面对进口大豆的压制,国内大豆加工行业举步维艰。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对于国产大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良种补贴、直补以及收储等。但行业协会指出,相比进口大豆价格的优势,补贴的作用并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油脂加工企业,开始“走出去”到沿海地区建厂。
九三油脂是黑龙江国有农场筹资兴建的,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家有能力与外资抗衡的本土企业,被业界称为“最后的守望者”。
在“洋大豆”冲击下,九三油脂也不得不向生存屈服。设在东北地区的5个分厂全线亏损,于是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在大连和天津建立了两个分厂,全部使用“洋大豆”,两个厂的进口量占全公司年加工总量的一半以上。
龙江福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去年在辽宁营口开始动工兴建一座年处理能力100万吨的大型油厂,比在黑龙江的油厂多出60万吨,今年就将建成投产。
而这些豆企选择沿海建厂的目的便是有利于使用进口大豆进行生产,控制加工成本。因为将进口大豆运入黑龙江要承受运费成本,而黑龙江省政府也不鼓励转基因大豆进入主产区。
“黑龙江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建厂发展了,而留守在东北当地的油脂加工企业,因为运费高等问题,无法采用进口大豆为原料,处境都很被动。”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阶段性开工的情况,已经严重压制了本地豆企的发展空间,打击豆农的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明显,更无法引导农民种植。可以看到,近几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并未增加多少,而水稻、玉米因为经济效益高于大豆,种植面积是在逐步增加的。这就造成国内大豆种植业停滞不前,与国际大豆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民:我等好价钱
记者从黑龙江大豆协会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还有近4成的大豆在农民手中没有售出。而豆农们似乎还并不着急。“惜售的心理比较重。”而由于有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农民们普遍认为大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毕竟春耕要到5月份才会开始,农民们似乎还有一些时间来权衡和等待。
不过,由于去年东北气候低温多雨,导致所产大豆品质普遍不高,大多不符合中储粮收购的标准,“我们到现在只收购了大约10万吨大豆。”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因此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估计,春播之前可能会有一个卖豆的高峰,“近期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已经开始有压价的现象了。”
【各方声音】
① 品质下降问题亟待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黑河市长张宪军说,黑龙江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去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将近900亿斤,其中大豆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近年来,由于大豆价值较高,农民乐于种植大豆,从而导致轮作不够,导致了重迎茬现象非常严重,直接造成了大豆品质的下降。
张宪军说,大豆重迎茬现象已是保持大豆产业良性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应鼓励农民改种其他粮食作物,当达不到种植大豆所取得的收益时,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可以减少大豆的重迎茬现象,从而提高大豆的品质。黑河市从去年开始已有10万亩的土地进行了大豆、小麦的轮作。另外,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旱能灌涝能排的问题,不能靠天吃饭;要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选择优良品种,对土地深耕深松,使土壤有更多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大豆的产量。同时国家还应加大对农民大农机具的补贴,从而解决耕作效率问题。
② 需要政府“扶”一把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说,我国是世界大豆的原产地,非转基因是我们龙江大豆的宝贵资源,建议国家在黑龙江设立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禁止推广转基因的大豆。另外目前大豆加工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国家应严禁重复建设,减少大豆加工企业的设立,减少资源的浪费。
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说,国家应把大豆作为国家战略资源考虑,给大豆种植以重点扶持。现阶段,要提高大豆的补贴标准和扩大补贴范围。由目前的补贴部分种植面积扩大到全部补贴,并将补贴方式由补供种企业改为直补农户。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巴西等国就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大豆进行补贴,相比之下,我国补贴标准低、范围小,大豆保护体系不健全,阻碍了我国大豆作物的国际竞争力。
近期,中国大豆协会又在呼吁拯救中国大豆产业,“中国大豆产业要自强,必须从认识、贸易政策、产业政策、产业体制和机制上同时动手解决问题。”还提出中国要借鉴美国大豆协会的经验,设立大豆产业发展基金,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方面引导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的联合。“必须防止大豆产业悲剧在棉花、玉米等产业上重演。”中国大豆协会会长刘登高说。(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