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俞晓霞:创业路上的铿锵玫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最初是为了奔小康,夫妻俩租来一台电脑横机,没日没夜地干;后来,企业渐渐长大,俞晓霞身不由己坐上了乐芙总经理的位置。

  她说,要谈做企业的经验,那真是没什么好说。她只知道这10多年来,她把企业当成了家,把员工当成了家人。10多年,她和她的“兄弟姐妹”一不小心就把乐芙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的乐芙由浙江乐芙技术纺织品有限公司、浙江乐芙时装有限公司和嵊州市科德宝无纺布有限公司三个企业组成,以“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加工精”见长。

  

  特别“女性”的办公室

  

  俞晓霞的办公室特别像一个家。

  她的办公室除办公用品外,最醒目的就是一张全家福。照片里俞晓霞和丈夫儿子很阳光地笑,背景是蓝天碧海,浪花朵朵。儿子现在澳大利亚留学,那是俞晓霞心底最甜蜜的骄傲,丈夫范少明现在上海办一家新能源的企业,是俞晓霞心底最温柔的牵挂。

  一家三口,天各一方,各自打理手头的事业学业,各自把手头的事业学业打理得很出色很优秀。

  全家福以外,就是那些花草树木,还有一泓叮咚作响的清泉,一幅充满云南民族风情的刺绣。

  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如果不是出差,一天大半的时间就泡在办公室,所以俞晓霞希望办公室更兼一份家的温馨。

  偶尔空下来的时候,俞晓霞会给自己泡上一杯铁观音。她洗杯,落茶,冲茶,刮沫,斟茶,点茶,一气呵成,然后,靠在沙发上,浅斟细饮,惬意享受茶的清香。有时,俞晓霞也会给自己弄一杯现磨咖啡,咖啡的浓香弥漫四散,而身边那泓清泉叮叮咚咚地响起,让人如同置身于咖啡的情调中。当然,这样的时光并不多,往往是,当她端起茶水和咖啡的时候,或者门外会有轻轻的敲门声响起,或者会有客户的电话打过来,或者她自己忽然想起要去车间看看,要打开电脑查看一下电子邮件。

  

  租借一台电脑横机起家

  

  1995年,丈夫跟俞晓霞商量,要辞职办针织加工厂。那时俞晓霞在新昌羊毛衫市场开店,丈夫在一家针织厂当厂长,日子过得不咸不淡。俞晓霞当时的想法是,既然丈夫有“办厂”的愿望,她自然也不好反对。

  当即夫妻俩去租了一台电脑横机,开始他们的针织服饰加工。机器是旧的,但夫妻俩的热情是高涨的。旧的横机24小时劳作着,劳作的时候,发出吱嘎吱嘎的噪声,可是在俞晓霞夫妻耳中,这种声音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乐章。

  俞晓霞白天经营羊毛衫店铺,晚上做横机挡车工,给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不多于6个小时。丈夫则既是横机挡车工,又是运输工、采购员。一天24个小时,他没日没夜地干。那时他们替嵊州的针织服装厂加工配件,那时他们还没有手机,但只要腰间的传呼机显示客户要货的内容,范少明二话没说,就打好货包往嵊州跑。有时是深更半夜,有时是烈日当空。

  针织服饰的基地在嵊州,嵊州有针织服饰的气场。几个月后,俞晓霞转让了羊毛衫店铺,把“加工厂”办到了嵊州。

  1996年初,嵊州市市区剧院路一间狭小的民居,成了俞晓霞夫妻临时的住所和“工厂”。仍然是三班制,除俞晓霞和丈夫外,他们还雇佣了一名工人。3名工人和一台老旧的电脑横机,日夜并肩作战在剧院路的民居里。

  那时,人也成了机器,只知道机械地摇横机。换班后,俞晓霞就累得一沾着枕头就呼呼睡。可是,一旦横机的噪声停下来,俞晓霞立马会从床上跳起来。

  机器声音停下来,就意味着机器出故障罢工了,机器罢工了,俞晓霞的睡意便跑光了。

  

  从剧院路到乐芙的三级跳

  

  1996年下半年,俞晓霞夫妻在文星东路租了一间房子。几个月的奋斗有了成果——他们有了少少的积蓄,有了积蓄后,他们就想再买台机器,把加工业搞得再大一点。

  他们果然买来了一台二手机器。二手机器很新,可是新机器没有被第一个主人充分利用。俞晓霞夫妻花了很少的钱买来了很新的机器。这台机器在他们手中,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们又招了几位工人,夫妻两个加上几位工人,还有两台机器,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

  从早上睁开眼睛爬起来到厂里上班,到后半夜再回到剧院路的临时住所,这是俞晓霞生活的两点一线。

  1997年2月,俞晓霞再次扩大了生产规模,办了一家服装厂,专门生产各类服装,厂址就在剡兴路。此时,乐芙企业已经具备两只脚走路的能力。一是文星东路由两台电脑横机组成的织造厂;二是剡兴路那边由10多名工人组成的服装厂。

  1998年,位于剡兴路28号的原水泥厂要转让。之前,水泥厂投资了一个无纺布厂,所有设备都是新添置的,有一台机器甚至是花了七八十万美金从美国进口来的。但是,因为没有无纺布市场,那些崭新的机器一直废弃不用。

  就像先前买那台削价处理的电脑横机一样,这次,俞晓霞夫妻又捡了个大便宜。水泥厂设备加上水泥厂厂址,那么大的厂房,他们只花了五六百万元就盘了下来。当然,这时候的俞晓霞手头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巨款,是政府大力支持给他们贷款,让他们拥有了“芝麻开门”的机会。

  盘下水泥厂后,俞晓霞夫妻看着那些锃光发亮的机器,又开始新一轮的奔跑。联系客户,跑市场,请技术师傅,设备改造,夫妻俩忙得像个陀螺。尽管他们日出而作,半夜而归,但是累却快乐着。

  现在的乐芙已经很大很大了,大得让俞晓霞自己也感到惊讶。本来只是想奔奔小康,谁知道奔着奔着,就像上了高速一样,把乐芙越奔越大了。

  (江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