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绣花针绣大戏 绣娘入选“十大女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汪仁洪

  

  不久前,四川遂宁市“十大女杰”颁奖大型文艺晚会在该市船山体育馆隆重举行,省市相关领导为“十大女杰”颁奖。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这“十大女杰”中,竟然有一个是绣娘,她的名字叫黄海彦,她开创的手工刺绣“观音绣”,被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观音绣”还让许多贫穷的姐妹找回了自信。

  

  开创“观音绣”

  成为四川“非遗”

  

  还在很小的时候,黄海彦就看见她的母亲经常拿着绣花针绣枕头、绣手绢、绣鞋垫。“妈妈绣的图案很好看,而我妈妈的这技术,又是她的妈妈教的……在家庭耳濡目染下,我也喜欢上刺绣了。”在十几岁时,黄海彦就拿着绣花针学妈妈的样子,像模像样地绣起来。

  大学毕业,黄海彦到遂宁的一个公司上班。2年后,她辞职开起了园艺公司。2000年,她在江苏、浙江、广州一带考察时,发现当地苏绣、粤绣产品琳琅满目,“蜀绣也非常出名,蜀绣产品也可大绣文章呀!”于是,回到遂宁后,黄海彦重新拿起绣花针。

  黄海彦是一个非常喜欢动脑筋的人,她常常把手搁在绣架上托着下巴想:能不能把遂宁本土文化,融进绣品中?遂宁民间有观音三姐妹出生在遂宁的传说,遂宁的观音民俗文化浓郁,黄海彦通过手工刺绣把三姊妹的真善美形象展现出来。完成这幅“观音绣”作品后,恰逢遂宁举办首届旅游商品大赛,黄海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这一“观音绣”产品送去参赛,结果,“观音绣”夺得了金奖。

  此后,黄海彦把她开创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绣”叫做“观音绣”。2007年,“观音绣”被四川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目前,“观音绣”正在冲刺国家级“非遗”。

  

  飞针两个月

  绣出总理刚强

  

  在黄海彦举不胜举的观音绣作品中,《总理告别北川老县城》给人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

  2008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察看这座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城镇。准备离开时,温总理忽然转过身,挥起右手和这座成为废墟的县城告别,随后他默默地环视县城,神情凝重……这一瞬间,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按下相机按钮,从此新闻图片《总理告别北川老县城》在各大报纸、网站频繁出现,给千千万万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2009年5月,新闻图片《总理告别北川老县城》有了遂宁版——黄海彦经过两个多月飞针走线,《总理告别北川老县城》通过绣品形式得到艺术再现。

  记者看见,长70厘米、宽65厘米的丝绣上面,绣的“多难兴邦,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四川灾区人民感谢共和国总理”等文字记载着灾区人民的坚强和感恩,丝绣上的老县城成为一片瓦砾,而瓦砾前面的温总理的目光充满了坚毅……遂宁版《总理告别北川老县城》集悲、壮、凄、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民间刺绣工艺大师的艺术功底和社会责任感。

  黄海彦介绍,她绣《总理告别北川老县城》,用了掺针、添针、乱针等数十种绣法……为了让画面更有层次感、更丰满,用了10多种颜色的丝线。目前,遂宁版《总理告别北川老县城》仍然挂在遂宁天上宫博物馆,供游客免费参观。

  

  帮助穷姐妹

  找回自尊自信

  

  遂宁袖珍女邢红英小时候生病双脚萎缩,成为一直与轮椅为伍,外出时都要靠家人背,但邢红英并不自卑。“我双手很灵便,能够自食其力,凭什么要自卑?”邢红英说。

  邢红英的自尊、自信来自黄海彦、来自观音绣。2008年4月,黄海彦了解到邢红英的情况后,主动教授邢红英学习刺绣,“你学会后,可在自己家里绣点东西来卖,糊口没问题,还能养家呢!”黄海彦的鼓励让她找回了自信,邢红英的刺技进步很快。在去年2月,她绣的东西就开始卖钱了,“刺绣让我在家里实现就业、挣钱”。

  “观音绣是一种艺术,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种谋生的技能。”为此,黄海彦开设了多期刺绣培训班,培训了数百名下岗女工和农家妇女,她们在绣架上找回自己的自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