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旱情重创 云南高端花卉牛市风光难再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4大花卉种类受灾最重 ■部分花农面临绝收 ■设施不足成发展短板 ■出口危机悄然降临

  面对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云南花卉产业“受伤”严重。绿化观赏苗木成灾8.12万余亩,1.02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3.82亿元;鲜切花成灾6.5万亩,绝收0.9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53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如旱情持续发展,对云南花卉产业带来重创,其伤害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4大花卉种类受灾最重  

  这可以说是云南花卉产业面临的一声严峻考验:昆明市官渡区小哨乡的“花木大世界”超过30%的小苗枯死;宜良县山后村拳头产品“叶子花”死亡率超过50%;昆明煜辉花卉公司种源圃内多年研发出的上百个新品种种苗已枯死;楚雄滇洱古道山茶花园艺公司的3万余株茶花和地方特色花卉死亡……

  据介绍,尽管旱灾从去年秋季开始,但花卉产业由于普遍采用设施化生产,具有一定抗御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推迟了成灾时间,但在长期持续的旱情下,花卉产业依旧未能幸免。调研发现,此次灾情中绿化观赏苗木、鲜切花、地方特色花卉和种用花卉受灾最重。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苗木企业已不再购进新苗,并在保证高价值苗木灌溉用水的前提下,被迫放弃一些经济价值不高的苗木。此外鲜切花方面,植株生长缓慢,抽枝率低产量和优质花率急剧下降,花价高低差距拉大,红蜘蛛、芽虫等病虫害也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受灾花卉中特色花卉产业所在州市皆为重灾区,特别是云南茶花、杜鹃和地栽木本花卉,成灾0.98万余亩,0.37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0.51亿元。  

  部分花农面临绝收  

  与花卉企业相比,设施简陋、抗风险能力差的花农受灾情况更严重。红塔区高仓烂泥箐花卉示范园区1300亩基地因供水水库已干涸见底,面临全部绝收的危险。其他坝区的一些合作社、农户在已无灌溉水的情况下依靠打井汲水,位于半山区和山区的基地均已放弃。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尽管水利化程度较高的晋宁县、红塔区、江川县等花卉区受灾情况较小,但这些区域中具有较强实力的昆明芊卉种苗有限公司、云南英茂花卉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外引生产用水也均已枯竭,仅靠尚存的几口井水维持少量重点花卉的成活,大部分的面积已放弃种植。

  在多重灾害的影响下,企业、农户已经有不堪重负的表现,全面减产和生产成本上升成为必然。省花产办预测如若旱情持续,危害将进一步加深,鲜切花将面临产业产量、质量、产值和出口同步下滑的趋势。  

  出口危机悄然降临  

  面对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云南花卉产业“受伤”严重,这也让中国第一大鲜切花种植省份云南面临出口危机。

  被誉为“亚洲花都”的昆明市呈贡县因为拥有斗南花卉市场,而一直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花卉商人所关注的地方,云南80%的鲜切花都在斗南上市交易。记者10日在呈贡县采访时得知,特大干旱导致当地花卉质量严重下降,能满足出口条件的鲜切花已寥寥无几。

  种植玫瑰花十年之久的达丽珍,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名为“志勇园艺场”的玫瑰花种植场,由于选址合适,设施完善,生意一直不错。而从去年秋天持续至今的干旱,让达丽珍十分苦恼。她告诉记者,以往每采摘一次能收12000至14000支,而现在也就2000至3000支,以目前当地玫瑰交易价格计算,每采摘一次将亏损2000元人民币。“因为干旱,大部分花缺水,虫害严重,质量严重下降,很多花都不敢采下来卖。”

  达丽珍介绍,当地一般将花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是质量最好的,主要用于出口。而目前志勇园艺场每次采摘的A级玫瑰仅1000余支,而去年同期可以达到近4000支。如此大量的减少,满足出口的鲜切花肯定是不够的。

  主要经营鲜花出口业务的花卉公司则面临更加严峻的危机。“能出口的花卉数量和质量减少,这些公司去年和外商签订的合同很难执行,如果造成违约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呈贡县花卉办工作人员李光祥称。

  相对花农与外贸公司,在呈贡斗南花市做批发生意的的花卉商人更显得无助。刚刚经历完金融危机的影响,又遇上如此严重的旱情,让贵州商人陈糙一脸无奈。他从2008年开始到斗南做鲜花销售生意,2009年亏损2万。他表示,今年的旱情严重,花的质量不好,大部分花都难以出手,价格也卖不高,今年的亏损肯定要超过去年。

  目前,为了尽可能的保证鲜切花质量,当地政府加大帮扶力度,寻找新水源尽可能满足农灌需求,并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到花农家指导种植,加大对花卉的虫害防护。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云南省鲜切花成灾6.5万亩,绝收0.9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53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分析,如若旱情持续,今年云南鲜切花产值和出口的形势将十分严峻。  

  昨日风光难再现  

  昆明作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拓中东市场。早在2008年1月,云南省花卉产业办公室就曾组织花卉考察团考察迪拜等中东市场,当年3月,云南丽都花卉实业有限公司、昆明锦苑花卉有限公司等一批花卉企业参加了第三届迪拜花卉展,产品品质在当地市场得到肯定,云花在中东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昆明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出口至阿联酋、沙特、巴林、黎巴嫩、科威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的云花,产值从2006年的14万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76万美元,年平均增长1.35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迪拜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云花出口量有所减少,但增幅依旧较大。

  2010年2月22日,昆明至迪拜的直飞航线正式开通,直航的开通有效降低运输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使云花批量出口成为现实,形成以迪拜为中心,开拓整个中东市场,并进一步延伸到欧洲。

  据了解,在阿联酋及其他中东国家,室内外观赏植物、装饰用花和鲜切花、以及特色花卉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此外,近几年来迪拜观光的旅客人数激增,2015年预计将吸引4000万游客,餐馆、咖啡馆、酒店等地方的用花量大增,也将很快拉动花卉的消费。据当地媒体透露,阿联酋周边的海湾国家每年进口2.3万吨花卉,价值接近3亿美元,这种需求在近几年中将增加5倍。

  通海县一直是云南著名的高端花卉生产基地,这里所生产的鲜花产品50%~60%通过云南丽都花卉发展有限公司和花卉专业合作组织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40%左右销往上海、青岛、成都、北京等国内大城市。花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增强了通海鲜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花农的增收致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受旱情前,全县花卉种植户每亩纯收入平均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8万多元。

  与此同时,云南的花卉企业已在俄罗斯、迪拜等国家都设立了直销点,与中东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荷兰、韩国、印度等国家展开竞争。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一场大旱情让这一切都成了昨天风景。  

  设施不足成云花发展短板  

  灾情发生后云南省花产办向省政府递交了《关于云南省花卉产业受干旱灾害情况的报告》。报告认为,缓解灾情除采取“保一批、稳一批、转一批、弃一批”的办法,必须多管齐下解决用水难题,比如积极采取滴灌、铺地膜等节水措施,通过抹芽、修枝、去头等技术手段减少花卉对水的需用量。协同企业积极协商当地政府及村民,通过架管道、打浅井、修水渠、建水池、异地运水等方式解决生产用水。

  据花产办调查发现,受灾程度与花卉生产及设备设施水平息息相关,此次大灾也暴露出全省花卉产业发展在配套设施方面的短板,企业及花农普遍都缺乏应对长期旱情及严重霜冻、大风、雨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下一步云南省必须增加对花卉设施化栽培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彻底改善花卉设施化栽培水平,使云南省花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