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0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制播分离”与“三网合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易凯资本CEO 王冉  

  日前受上文广的邀请参加了他们的一个论坛,议题围绕两个关键词:制播分离和三网合一。由于论坛上的发言时间有限,只能蜻蜓点水。这里把我想说的写出来,算是一个补充。

  先说制播分离。

  有两种意义上制播分离,一种是电视台把制作独立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一种是社会上的独立公司为电视台提供内容。前者是假分离,后者是真分离。

  我也理解,很多地方广电推进制播分离是希望于通过制播分离带动国有电视播出机构的整体改制、完成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过渡。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几乎全部制播分离出来的内容制作公司在现有体制束缚下都无法很好地解决团队长期激励的问题,很多也没有解决好公司治理的问题,有的甚至连基本定位和发展战略的问题也还没有想好,大都停留在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阶段,做着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文章。

  于是,制播分离的真正意义只剩下一个,那就是通过建立一个所谓的企业主体以及部分收入和利润的转移向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圈钱。

  至于社会上为电视台提供内容的独立制作机构,那虽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他们的生存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狭小。

  以传统上最为依靠社会独立制作公司的电视剧为例。我在2009年3月的另外一篇博文中曾经写道:“我认为即便在拥有上千家电视台、30多个卫视频道的中国,未来的大剧一定也会走向独播,全国的收视份额(以及相应的广告投放)一定也会向少数几家大台集中;就算中国电视行业条块分割的区域性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也一定会逐步发生整合。”

  最近一年来,大一点的卫视平台加大自制剧投入已经是一个遍地开花的不争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独立制作机构如果不利用他们制作的电视内容开拓出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而仅仅是满足于向电视台卖节目或者换广告,将没有独立做大的可能。

  当然,金桔也是桔,不做大也可以够吃够喝。所以,是坚定突围还是保守残缺,完全取决于企业老板个人的野心和志向。

  说完制播分离,再说三网合一。

  自从国务院春节前提出三网合一的时间表,忽然间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了。

  广电觉得被电信运营商偷袭了下半身,电信运营商觉得被广电卡住了喉咙。电视台觉得被新媒体抢走了女朋友还顺带刷了自己的卡,新媒体觉得被电视台在前方一公里处结结实实地埋了个雷手里还握着一炸。独立的内容提供商觉得自己正在被电视台的日益澎湃的自制剧企图推到了悬崖边,版权购买方觉得自己的账单疯涨得比房价还快已经说不清谁动了谁的奶酪。干脆大家把奶酪重新加水搅拌成糊糊,重新分,看谁的杯子大,并且出手快、准、狠。

  在基础网络运营方面,由于三家电信运营商在过去十年里利用比广电更加市场化的机制和资本市场募集来的大量资金为自己做好了准备,至今没有完成跨省整合和大面积双向改造的广电网络基本上只能退守一方。未来它们会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完成跨省整合并最终形成一两家全国性的网络运营公司,但它们落后的硬件以及服务意识将会使它们很难与电信网络在面向高端用户的增值服务方面正面交锋。

  于是,广电亮剑:在IPTV和无线网络上,上游集成接入的播控平台必须由我主导。

  与此同时,社会上的视频公司正在面临带宽提供商和版权提供商的双重挤压。好容易带宽成本方面刚刚看到点曙光,版权成本又涨得如同骇大了一样。困难还不止于此,他们同时还要面对监管部门在政策上的层层设卡。听说有不少家视频公司都开始准备上市,不过我认为未来一年内中国视频公司独立海外上市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可以说非常渺茫。

  也因此,2010年电视播出平台和社会上的视频公司之间将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碰撞,有的也许会直接擦出深度合作的火花。

  最后说说我的预期。

  上周我曾经把一个段子发到了我的微博上:据说华为内部总结了山寨电子产品在中国获得成功的秘笈,概括成一个“三五法则”:“三五个人可以做,三五个月可以出产品,三五百元能卖还有钱赚。”

  借用一下这个“三五法则”,我认为未来三网合一后的大广电格局将同样会遵循另外一组“三五法则”:三五家全国性的网络运营商、三五家有全国影响力的电视播出平台、三五家IPTV和无线网络上的集成接入平台、三五家互联网上的视频平台(也可以叫互联网电视)、三五家(考虑到电影和卡通,顶多六七家)有规模的内容提供商,三五家有创新能力的硬件厂商。

  除此之外,都是被整合的对象。这是坏消息。

  好消息是:在绝大多数领域,我们今天还不确切地知道这三五家中的大多数将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