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沙洲
“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机遇,谁参与合作积极谁先受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常务秘书长许宁宁日前在昆明举行的“中国西南论坛”上如是说。
机遇来了受益者众
今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它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十国组成,接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旧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于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
据悉,目前云南、广西与缅甸、越南的边贸都出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作用正逐渐显现。面对这个机遇,云南、广西都在着手实施“桥头堡”战略。
然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受益的当然远不止是广西、云南的边境贸易地区。最近,湖南省、辽宁省、江西省、安徽省、南京市、无锡市、贵州市、长春市、海口市等有关政府部门和商会、贸促会先后与中国—东盟理事会联系,希望专家前往做自贸区报告事宜。许宁宁表示,对于自贸区启动带来的发展机遇,无论是部分地方政府还是绝大多数的企业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因此,自贸区的建立才只是一个开始。现在是谁先意识得早,谁进入角色就早。
依据自身特点
演好“自贸区角色”
许宁宁介绍当初建立自贸区的背景,其中就是1997年金融危机给东亚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了增进合作共同发展,所以中国和东盟互相选择,相互开放市场。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是为了开放市场而开放市场,而是通过开放市场,使我们这个区域能够抵御包括像全球金融危机之类的危险。”
无疑,这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建成,将给中国和东盟11个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诸多省市,带来应对后金融危机的新机遇。
处于中国与东盟陆路联系要塞之地的云南此获得了从闭塞边疆转变为国际区域贸易物流中心的机遇。云南府也因此提出了打造连接东南亚、南亚交通中枢的宏大的战略构想。如果按规划顺利建成,从昆明出发24小时之内可抵达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四国的首都,昆明将成为中国继哈尔滨之后第二个内陆铁路口岸云南从一直位于全国铁路网末梢的省份,跃为中国-东盟贸易区大物流的中枢。
云南的底气首先来自建设中的泛亚铁路。早在1995年东盟届首脑会议上,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提议建设泛亚铁路,这条铁路从中国昆明出发,经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最后抵达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这段纵贯中南半岛的铁路被称为便捷的“黄金通道”,计划在2015年完工。泛亚铁路修建好,将成为自贸区的交通支撑。作为这条铁路起点的昆明不仅将成为进入东盟国家的交通枢纽,云南也将从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云南逐渐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云南省也将几年前提出建设“大通道”的战略改为了今后面对自贸区打造“桥头堡”。
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广西,自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凭借其区域位置优势将打造中国内地对接东盟的“桥头堡”作为了发展战略。作为中国对接东盟各国的“桥头堡”,2008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39.9亿美元,增长37%,东盟已经连续10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年来,广西成功承办了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促进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广西还成功举办了四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大力推动“泛北”合作,让“泛北”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2006年,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的刘奇葆就提出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概念,把“环北部湾经济圈”向所有的海上东盟国家拓展。
当然,现在不仅仅是广西和云南,其他如广东、四川、重庆、山东、湖北等省份也在不同程度地接触、介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发展机遇,经济最强省广东已经占了中国对东盟贸易额的1/4强。据报道,现在,中国从西到东,从云南,到广西,再到广东海南,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已经联组成片,成为与东盟海陆衔接的自贸区实验场。
“政府在有关的政策准备合作框架的构建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平台已搭建好。我们各省区市都可以结合不同的特点积极发展与东盟的合作。”许宁宁介绍,如东盟有一些国家信伊斯兰教,有2.4亿人口的伊斯兰教教徒就在印尼、文莱和马来西亚。西北地区的清真食品就可以跟他们发展合作。而且马来西亚拥有全球伊斯兰食品的认证资格,像宁夏、青海、甘肃的清真食品如果想开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就需要和马来西亚合作。因此,各省区与东盟发展合作应依据自身的特点来演好“自贸区角色”。
企业需要尽快制定
经营战略
据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云南物流产业集团看好云南将有400-500亿美元物流量进入,并形成几千亿美元的物流产业,其中有1/10在云南可完成加工这一趋势,他们将“物资”集团改为“物流”集团,一字之改,使该集团一跃而为全国居14强的大型产业集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11个国家共同组建的一个大市场,一个统一的市场。市场的主角是企业,自贸区建设的好坏,首要的标准就是双方的广大企业有没有获利。”许宁宁如是说。
但相比云南物流产业集团的“先知先行”,目前更多企业“东盟意识弱”,抢占先机意识滞后。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名词似乎一夜之间降临在他们面前。而实际上这个自由贸易区已经经过10年的建设。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意识淡薄、不了解自贸区市场开放时间表是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去年10月24日,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6点建议,其中第一点就是加强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许宁宁说,之前我们很多企业不了解自由贸易区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了他们跟东盟的合作,包括在出口的时候没有签署原产地证书;没签原产地证书就不能证明你的产品是中国产的,白白交了关税。而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随着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关注东盟、想进入东盟,但一些企业表示不知道本企业产品是否免税,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查到这个时间表等。
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这个涵盖19亿消费者的自贸区大市场中“淘金”?许宁宁表示,我们企业需要赶紧补课,现在还为时不晚。在以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当重要,企业如何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寻求新的发展,这是我们企业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因为相互开放市场,所以扩容了将近6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这就需要企业及时制定区域性的市场开发战略。许宁宁建议那些因为不了解降税时间表,或者嫌麻烦而没有及时办理优惠原产地证书的企业,尽快在网上或者到有关部门办理原产地证书。他还提醒企业应尽快了解东盟不同国家的市场开放表,及时关注东盟国家经济政策变化,以便尽快制定开发东盟市场的经营战略。此外,对于东盟10国,因其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法律法规等各不相同,企业要做到入乡随俗,注意区别对待,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开发与合作方式。而且,切忌短期行为,不要出现大量产品蜂拥而至、竞相压价,自相“残杀”的现象,特别是不要砸了“中国制造”的牌子。
许宁宁说,目前,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正在积极推动中国服装协会与东盟纺织工商会、中国电力联合会与东盟电力峰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东盟机械制造商联合会等的对接。他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行业的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展开,减免关税,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后,双方要实现互利共赢,就需要积极打造区域内新的产业链,以形成更多的贸易创造。为此,双方行业需根据不断发展的开放形势及时对接、合理分工,从而提高本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双方行业商(协)会应加快进入自贸区角色,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市场开放后的产业合作。中国全国性行业商(协)会应制定和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行业应对方案,以有效指导企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