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长萍(中)
■ 本报记者 李凤发
人与人的相逢,有时像铁轨与列车的交汇,看似只是刹那的交叠,却藏着命运埋下的悠长伏笔。我与萍乡市迪尔化工填料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赖长萍的初遇,便始于一趟南下的列车。嘈杂的车厢里,他独自静坐,身着朴素的深色夹克,目光专注地落在一张设备图纸上。那眉宇之间的凝神与谦和,仿佛一道静谧的光,在喧嚣中辟出一方沉静的天地,让我忍不住上前攀谈。三言两语之间,化工领域的专业洞见与待人接物的温润真诚,如清泉般自然流淌。我们互加微信,成了偶尔问候、分享行业动态的朋友。
这份浅淡如初墨的交情,在今年7月,被一份沉甸甸的荣誉点亮。当我在《人民日报》的表彰名单中读到“赖长萍”三个字,以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一称号时,心中既意外又觉必然——那个列车上的谦和身影,原来早已承载着如此厚重的使命与担当。我发去诚挚祝贺,并顺势提出约访。他爽快应允,几番深入交流之后,一篇记录其创业初心与时代担当的报道,最终刊发于7月31日《企业家日报》头版,让更多人读到了这位赣西企业家的动人故事。
走进迪尔设备的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中仿佛藏着一种清醒的哲思。“发现问题是水平,揭示问题是觉悟,解决问题是能力”——这条醒目的标语,不仅是赖长萍对技术团队的寄语,更是他二十余年创业路的真实注脚。2004年,他怀揣满腔热忱创办迪尔时,厂区不足十五亩,连像样的生产设备都难以凑齐;而如今,迪尔已发展成为占地超百亩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手握三十余项专利,化工分离设备甚至能与美国老牌企业同台竞技。“想干好一件事情总能找到方法,不想干好一件事情总能找到理由。”从“萍乡小厂行不行”的质疑,到赢得央企持续订单的认可,这蜕变的密码,就藏在他常说的“啃硬骨头”精神里。
2006年那场危机,至今仍是赖长萍口中常提的“清醒剂”。当时他带队赴江苏某化工厂洽谈合作,因技术瑕疵,数十万元的合同岌岌可危。危急关头,他辗转请来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与甲方共同解答技术难题、优化工艺流程,最终挽回订单。这次经历让他愈发坚信:“技术是企业的命根子。”此后,迪尔化工每年将产值约4.5%投入研发,与华东理工、大连理工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并在天津天开科技园设立研发中心,逐步在锂电池电解液提纯、多晶硅精馏、碳捕集、电子化工品、绿色甲醇等领域展现技术实力。在他的带动下,连初入公司时看不懂图纸的95后青年李睦来,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主导项目带动企业新增销售额超亿元。
如果说创新是赖长萍的“立业之根”,那么担当,便是他的“立身之本”。在企业内部,他推行“技能成长终身制”,让26名一线职工通过认证晋升为中高级工程师,156块技能竞赛奖牌默默见证着“传帮带”的温暖循环;他健全党工群团组织,设立孝心金、孝文化旅游节,从多维度守护员工福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有温度的企业家”。这份温度,更延伸至企业围墙之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他以此为信条,在母校萍乡中学投入100万元,以母亲李烈珍之名设立奖学金,纪念那位在丈夫瘫痪后独力支撑家庭、供养子女求学的坚强女性。2015年,他发起成立“迪尔爱心贫困助学促进会”,累计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助学、扶贫、济困。父母双亡的女孩阳香娇,在他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大专学业,成为一名幼教。教师节那天,阳香娇特意寄来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他也为返乡人才广开就业之门,吸引百余名青年回乡加入公司,为家乡发展注入汩汩活水。
如今的赖长萍,头顶“江西省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众多光环,却依然步履从容,带领企业朝着“百年企业”的目标稳步前行。回望在列车初遇时他眼中不经意流露的专注与温润,原来早已预示了今日的格局与高度。正如他常说的:“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得有根。”这根,深植于科技创新的沃土,也蔓延至社会责任的田野,支撑着迪尔化工不断向上生长。
这根,是技术的根,在实验室不眠的灯光下悄然生长;是担当的根,在孩子们明媚的笑靥中粲然开花;是温暖的根,在每一位员工的心田深处静静结果。愿这带着温度的根系,终能长成一片森林,让迪尔化工成为真正的“中国高端化工装备制造”的象征,也让更多行路之人,在它的绿荫之下,寻获前行的勇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