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大漠戈壁砺初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通讯员 文心

立冬以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气温很快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特别是到了深夜,即使穿着加厚的棉服,依旧感到刺骨的寒意。夜里11时,顺北油气田18斜井井场,风沙掠过钢铁井架发出刺耳的呼啸声。相鹏戴着防尘护目镜,蹲在泥浆池旁,手中的密度计在浑浊的钻井液中轻轻搅动,目光紧盯着刻度线。“沙漠里的每一份数据,都必须比实验室里更较真。”他紧了紧棉衣领口,声音被远处泥浆泵的轰鸣声覆盖。这位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钻井液技术服务中心的新入职大学生,正用行动书写着从实验室走向钻井现场的成长故事。

初入职场,相鹏先在油化所从事科研工作。参与产品研发与现场试验时,他深刻地意识到,被称为“钻井的血液”的钻井液,其研究绝非单纯的理论推导和数据计算。现场地层特性、设备状态、施工阶段等变量复杂,脱离实践的理论如同“纸上谈兵”。为弥补实践短板,他主动请缨赴千里之外的新疆,开启了扎根一线的历练。

沙漠环境的艰苦远超想象,颠簸土路尽头的井架、肆虐的风沙、简陋的板房,没有城市的便利。但相鹏迅速褪去“学生气”,在王智经理和李聚良师傅的指导下,从基础工作学起。他熟练地掌握了密度计操作,精准完成了泥浆性能测试;他对数据记录一丝不苟,逐渐养成了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时值年终,相鹏将重心放在冬季钻井液技术上。他跟着师傅拆解钻井液配比奥秘,在笔记本上记下核心要点:冬季需减少膨润土用量防黏度异常,添加乙二醇保障抗冻性与悬浮力;用抗低温聚丙烯酰胺替代褐煤树脂,减少滤失量;适当提高泥浆密度以平衡复杂地层应力。这份钻研很快见效,三开钻进时井底温度降至8℃,泥浆黏度超标,他建议微调分散剂用量,半小时后生产便恢复稳定,圆满完成了任务。他整理的《冬季钻井液性能监测日志》,更成为中心新员工的学习范本。

风沙中的坚守让他读懂了责任。一次沙尘天气里,能见度骤降,王智经理仍蹲在振动筛旁观察固相颗粒,叮嘱他 “沙尘越大越要盯紧设备”。看到师傅们为调试配方连续加班、顶着寒风检修设备睫毛结霜仍笑意盈盈,相鹏主动承担起夜班工作。他的安全笔记也日渐丰厚,“三查四防”牢记于心,查管路保温层、防设备冻损,夜班揣暖手宝、喝姜汤,这些细节都是设备过冬的“保命经验”。

如今,相鹏的见习生涯仍在继续。这段在大漠中的历练,让他的专业技能快速提升,他朝着“专业性强、能抗事、懂技术” 的钻井液工程师目标稳步迈进,用实际行动在工作岗位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