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慧婷 何龙娥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蕴含创新、奋斗、诚信、社会责任等核心要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重构课程体系,实现“精神内核”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高校需打破课程壁垒,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的三维融入体系。在思政必修课中,可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职业道德”章节,引入华为任正非、福耀玻璃曹德旺等企业家的诚信经营案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模块,剖析企业家创新精神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同时,邀请企业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企业管理实践、行业发展趋势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企业家精神熏陶。
二、搭建实践平台,推动“精神认知”向“实践行动”转化
实践是企业家精神融入的关键环节。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一是建立“企业家导师制”,邀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发、商业计划制定,在实践中传递奋斗精神与创新思维;二是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依托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运营场景中体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三是举办“企业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国家战略开展实践项目,将企业家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三、强化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思政教育队伍
师资队伍是融合教育的实施主体。高校需加强思政教师与企业家的双向交流。组织思政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参与企业管理培训,了解企业家精神在企业运营中的具体体现,提升教师将企业家精神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家、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思政教师,通过“企业家讲堂”“专题讲座”等形式,让企业家以亲身经历讲述创业故事、传递精神力量,弥补思政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形成“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格局。
部分高校已开展相关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例如,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海信空调共谱校企合作新篇章,将企业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项目。但实践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课程融入流于形式、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融合机制,建立“融入效果评价体系”,从学生思想认知、实践能力、就业质量等维度开展动态评估,持续提升融合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郴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