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贵州人李端棻的当代价值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秦仁智

拥有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端棻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文化瑰宝的贵州,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首选目的地。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打造的多彩贵州这个品牌,获得了很大成功,让人倍感希望和振奋。

多彩贵州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唱歌跳舞搞旅游,缺乏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红色(热情)、绿色(自然)、白色(祥和)、黑色(丰厚)、蓝色(创造)。

红色(热情)的多彩之中,本身就包含了文化贵州的内容。多彩贵州,不只是风景多彩,更是人文多彩。这片土地上,太多山川和人文遗迹镌刻在人们心底有诸多历史的故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贵州人民用行动诠释伟大的抗战精神,王若飞故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镇远和平村旧址、湄潭浙江大学旧址、黄平旧州机场、贵阳图云关等文物遗存,实证着贵州这片沃土的天下情怀。

贵州,积淀了厚重的抗战记忆。忆往昔峥嵘岁月,106年前的巴黎和会关于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特权的决定,深深刺痛国人内心,由此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而点燃五四运动第一把火的人是贵州女婿梁启超,他也是贵州人李端棻的堂妹夫。

191953日晚,在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大会上,黔籍学生谢绍敏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54日大游行,黔籍学生赵伯愚冲入卖国贼曹汝霖住宅,上演了火烧赵家楼的历史壮举。刘琪、黎又霖、陈永锡、谌志笃、葛天回等黔籍学生成为五四运动骨干。黄齐生、王若飞、周逸群、田君亮、谢六逸、刘方岳等黔籍留日学生纷纷辍学归国。贵州青年邓恩铭积极参与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到了希望。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贵州青年林青远在上海抗日救亡,后回黔创建地下党组织,抗日的呼声响彻乌蒙大地。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第19路军黔籍将领滕久寿壮烈牺牲,留下我辈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的誓言。

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扩展到上万人,后改编为八路军挺进敌后,王若飞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黔籍官兵组成的第八十二师、八十五师、一二师、一三师、一二一师、一四师、新编第八师、新编第二十八师、独立第六旅、预备第二师、贵州补充师,浴血正面战场。一二师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以及第一、二次长沙会战,累计牺牲1.2万多人,事迹震撼国人。

1944年滇西反攻,以黔籍将士为主的第八军攻克松山阵地,全歼日第五十六旅团。此战震动日本天皇,彰显了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力量。

1938年到1941年,日机轰炸贵州38次,仅贵阳二四轰炸就造成2000余人平民伤亡。194411月底,日军侵犯贵州荔波、丹寨、都匀、独山、三都,造成近3万人平民伤亡,史称黔南事变沙陀”“筑光”“合群”“社座等群众团体积极发声,《新华日报》宣传抗战,黔贵大地从军报国者达70余万人,为抗战修路架桥建机场等投劳1200多万人次,接纳安置沦陷区难民76万余人。驻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门诊救治平民200余万人次。晴隆二十四道拐、乌江航道成为抗战物资转运生命线。

浙江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等文教卫生机构纷纷入黔,文澜阁《四库全书》完好保存在贵阳北郊地母洞,中华文脉得以赓续传承。镇远和平村收容改造日俘600余人,反战力量进一步壮大。

一切为了抗战胜利,是那个时代贵州人的座右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值得我们永远牢记、永远传承,并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发扬光大。

贵州先贤的背影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尹珍、王阳明、田秋、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丁宝桢、李端棻、张之洞、严修、黄齐生、王若飞、谢六逸、周逸群、田君亮、刘方岳、蹇先艾……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贵州的女婿。是谁识梁启超?这个人就是贵州人李端棻。在今天,我们提及李端棻与梁启超,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梁启超天下闻名,而李端棻因我们过去少有宣传而不为更多人知晓。所以我们要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话题,梁启超成名得于李端棻的识拔。

借助于梁启超的天下闻名,会让更多人知晓李端棻。如此互动宣传,相信多彩贵州的知名度会更高。

李端棻不仅仅属于贵州,他更应当属于近代中国,属于中国近代改革运动史,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传统名臣大儒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品格,在李端棻身上鲜活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端棻在世时就被贵州人奉为乡贤楷模,去世后也仍被国人反复称颂和纪念。

2007年,李端棻逝世100周年。时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的顾久应《贵阳文史》之约,撰写了《我们为何要重提李端棻》一文。10多年过去,围绕李端棻进行的学术研究更加深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赵青撰写30余万字的《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一书出炉,顾久又以此文代序。

近日,线装书局又出版发行了以贵州人李端棻、贵州女婿梁启超及梁启超的弟子蔡锷为题材3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这是线装书局首次出版发行以贵州人为题材的图书!

时至今日,乃至未来,仍有必要重提李端棻,宣传李端棻。

在顾久看来,李端棻给予后世的意义,并非只在于还原他的历史功绩,更在于他身上所具备的当代价值。如何把李端棻看作我们生活中的人,如何看待他的情感、他的经历、他的内心,如何找回他寄托在这些千秋功业里的真精神?是我们今天重提李端棻必须面对的问题。

科举得中,踏上仕途,官至礼部尚书,这在当时已经是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已经进入一览众山小的成功巅峰,但顾久认为李端棻真正令人敬仰之处在于他位居高官,关注着天下,关注着整个国家。中国传统儒家积极入世、舍我其谁、为天下苍生而活的传统士大夫精神,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无论是读书还是入仕,漫漫人生路上,他内心始终有着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信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说是李端棻内心信仰的真实写照。顾久认为,对李端棻而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放在心上的信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乃至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这份担当精神,就是李端棻心中的

顾久谈到了李端棻在百日维新时的作为。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非改革不能生存,非改革不能强大,是那个时代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一般来说,下层知识分子或者在野的知识分子,是站在一个不包含自己利益的立场上来谈改革。但是李端棻不同,他是当权阶级中的一员。对于官员来说,谈改革是有风险的,因为改革触犯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反对自己的阶级就是反对自己、反对同僚的利益。然而李端棻仍然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国家利益大于自我,这是传统士大夫的民族精神: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中国必须改革,必须往前走,这叫作改革创新精神;面对国家灾难奋不顾身,这是向死而生的情怀;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是李端棻心中的信仰。顾久说。

我们为何要重提李端棻?顾久由李端棻而反思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迅速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在某种层面上成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我们还能否找回那失却了的信仰?当我们从李端棻身上体会到感动、敬重等等美好的情愫时,也许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答案,或者是获得追寻答案的力量。

正如顾久所说:有了知识,有了丰富的情感,有了意志,有了信仰,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李端棻正是这样一个完整的人。没有知识,他不可能入世;没有情感,他不可能忧国忧民;没有意志,他不可能谈改革;没有信仰,他不可能为启蒙大众而努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通过李端棻,我们得以反思,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不只是李端棻,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心中有信仰的人们,都是坚持信念、勇于担当、执着追求的完整的人。而如何把他们心中的这些东西传递下去,就是重提李端棻的意义。

顾久认为,李端棻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以及中华民族永世的有信仰有追求的人,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为民族的脊梁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表,他们身上的信念足以支撑整个民族。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参照,让我们得以睁大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

顾久充满感情地说,重提李端棻,并不是要把他塑造为神坛上一个僵化的偶像,而是希望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精神理念,感受李端棻的精神境界和他的见识、他的人格。把他视作我们身边的一位长者、一位朋友,把他的信仰内化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格力量,是我们重提李端棻的意义。

对李端棻的研究,也在努力还原一个生动的他。真实的李端棻毕竟不是一个完人,他的动摇、他的痛苦、他所受的激励、他所面临的争议、他最后的坚持,都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找回他的这些人生细节,才能让李端棻的形象更加丰满。顾久说,说出李端棻的故事,展现他的内心,寻找他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李端棻才是活生生的。他的生命在我们心中延续着,他还拥有让人感动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李端棻。

在《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李端棻与梁启超: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上)的纪实小说故事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变化无穷,贵州人李端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使命创办学校,大办教育精彩不断,让人感叹!

在《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梁启超与蔡锷: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下)的纪实小说故事中,贵州女婿梁启超牢记他的老师及战友李端棻和他岳父李朝仪的教导,与他的弟子蔡锷将军、朱德元帅等发动了举世瞩目,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小说中的一个个故事起伏不断,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前不久,由李运娥、秦仁智编著的3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上)(下)集全套在线装书局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书中的故事再次昭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真是:

最美人间四月天  线装书局出新篇

百年征途强国路  先贤智慧书中然

教育兴国废旧学  一脉相承薪火传

破旧立新红旗展  端棻文化后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