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凤发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突破与低空经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民营经济正以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之一的姿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而滋养其拔节生长的核心密码,是深植于一片名为“法治”的沃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到地方创新实践的落地,法治建设正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四梁八柱。
破壁者:
法治清障 打通发展经脉
法治的价值不仅在于条文严谨,更在于其执行的穿透力。2024年《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全国修改调整政策7312件,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1.4万余件,地方保护坚冰在法治阳光下加速消融。上海首创“免罚清单”覆盖26个执法领域,惠及49万余家企业,减免罚款超7.6亿元——这种“有温度的执法”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赋予企业珍贵的容错空间。东莞“执破融合”机制通过司法协同整合资源,成功挽救10家重点企业,化解债务7.116亿元,为困境企业构建全周期服务闭环。
这些实践印证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度价值——这部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的基础性立法,为消除民营经济发展制度性障碍提供了根本遵循。
赋能者:
精准滴灌 激活创新雨林
民企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爆发力,离不开法治提供的“阳光雨露”。某线缆集团通过15项发明专利填补青藏高原光伏电缆空白,其耐低温线缆寿命提升50%,背后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完善;某科技公司“智慧地铁大脑”覆盖全国40城,其AI突破得益于《民营经济促进法》对企业牵头国家项目的支持。政策层面,在国家发展改革委3万亿元优质项目中,民企在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资金占比超80%。科研设施开放与信用共享机制的健全,正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
这种“创新雨林”生态的形成,使民营经济贡献全国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90%新增就业,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护航者:
政企共治 夯实制度根基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政府与民企的协同进化。《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求建立的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已在东莞“1+1+N”企业纾困模式、甘肃省级部门联动“一键举报”平台中得到生动实践。金融支持领域,民企贷款余额突破71万亿元,新发贷款利率较2018年下降3个百分点——这种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源于差异化监管与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而民营经济在稳就业、促共富中的担当,正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催生的发展范式。
当法治阳光穿透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当制度刚性转化为市场主体的真切获得感,民营经济这支生力军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更加茁壮。从顶层设计的法律骨架到地方实践的繁茂枝叶,从公平竞争的坚实护航到创新生态的雨林效应,法治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独特价值,铺就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未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持续深化,民营经济必将以更强健的姿态,驱动中国经济巨轮在全球化浪潮中破浪前行——因为真正的创新活力,永远生长在权利平等、规则透明的土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