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撰搞 李锦
被视为世界企业晴雨表的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于7月29日发布。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美国共计138家公司上榜,连续居第一位,比去年减少1家。中国(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共130家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球第二。中美合计占全球500强的53.6%,但数量差距从2024年的6家扩大至8家。
我们这里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2025年世界500强中的中美企业差距,本质上揭示了两种发展模式的深层差异。我们认为美国以“创新驱动型生产力”为核心,主导高附加值产业;中国则以“规模效率型生产力”见长,在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快速突破,但在核心技术自主性、盈利质量与全球价值链掌控力上仍存短板。
中美企业差距本质是“大而不强”与“大而高效”之别
中美企业差距本质是“大而不强”与“大而高效”之别。美国以科技+服务驱动,盈利能力强,产业覆盖广且附加值高。中国企业规模追赶快(新能源/互联网亮眼),但利润率和产业厚度仍待突破,需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品牌”双升级。
从收入规模看,美国企业总收入14.6万亿美元(占500强总收入的35%),同比增长6%。中国企业总收入10.7万亿美元(占500强总收入的26%),同比下降3%。平均营收,美国企业1058亿美元,中国企业820亿美元,差距明显。
从盈利能力看,差距显著。中国企业平均利润仅为美国的43%,且依赖金融业——9家商业银行贡献了中企总利润的45.5%,非金融企业利润率2.79%,不足美国同行的1/3。高盈利领域,美国科技巨头(如英伟达利润728.8亿)主导全球;中国仅腾讯进入全球利润率前十,净资产收益率第9。
从行业分布差异看,美国优势领域科技与服务业是34家高科技企业(如英伟达、微软),51家非金融服务业(医疗、娱乐等),覆盖46个细分行业。在高附加值制造,半导体(英特尔)、医疗器械(雅培)等7个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垄断,中国无企业上榜。中国优势领域,是能源与基建。国家电网(第3)、中国石油(第5)、中石化(第6)等上游产业占主导。
从区域分布特征看,中国71%企业集中在5城(北京47家、上海12家、深圳/杭州/广州共18家),区域高度集中。美国企业分布在46个都市区,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前5城仅占45.3%,分散化明显。
美国风险是贸易政策扰动,关税可能推高成本(如沃尔玛预警终端涨价)。亏损企业增多,英特尔亏损187亿,波音亏损118亿。
中美两国国企与民企在新兴产业的表现
中美新兴产业竞争本质是两种模式的碰撞。中国以“国企体量+民企创新”双轨推进,在新能源制造端占优,但需从规模转向质量。
美国凭借民企技术霸权与市场集中度,主导高利润环节,但垄断风险凸显。
中国几大科技企业京东、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美团在竞争格局下持续增长,排名均有所上升。继去年首次上榜后,拼多多的排名相比去年大幅跃升,成为榜单中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公司,排名上升176名,位居第266位。美团的排名上升57位,位居第327位。京东集团的排名比去年上升3位,位居第44位,仍然是排位最高的中国大陆民营公司。华为依然是科技领域中国公司的龙头,今年销售额保持了增长势头,营收接近1,200亿美元,但盈利相比去年有所下滑,约为87亿美元。
中国新兴行业有两大亮点。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第91位)首入百强,成全球车企前十。吉利、奇瑞排名跃升超30位。再就是互联网,拼多多排名飙升176位,至第266位,小米提升100位至第297位。小米的汽车业务首年交付13.7万台,推动营收增长35%。从美国亮点企业表现看,美国的英伟达营收增114%(第31位),特斯拉虽排名下滑仍居第106位。
从国企民企在新兴产业的表现分析:
先谈国企。中国国企是规模主导,转型加速特点明显。
在传统领域优势延伸。国家电网、中石化等稳居全球能源行业前三,依托政策资源主导国内市场,但海外营收占比低(除华为外普遍低于20%)。基建企业(如中国建筑)承接“一带一路”项目,但新兴技术应用不足,利润率普遍低于4%。从挑战与趋势看,中国企业过度依赖资源与金融业,高技术领域核心企业少(仅华为等个别龙头)。国企效率偏低,地方国企平均利润率仅1.87%,远低于央企(5.42%)。
国企在新兴产业布局提速。新能源领域,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加速光伏/风电投资,但技术迭代依赖民企合作(如宁德时代)。战略目标看,2025年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目标35%,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如国药集团推进生物医药整合)。
美国国企占比极低,民企主导,美国500强中几乎无典型国企,新兴领域由民企垄断,政府通过政策与采购间接支持(如医保支付支撑联合健康集团)。
再从民企角度来看。中国民企:局部突破,压力较大。1.在新能源与科技领域亮眼。新能源汽车比亚迪营收851亿美元(全球销冠),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份额37%,但欧洲市场面临碳关税挑战。2.光伏产业,11家龙头上榜中国500强,通威、隆基等占据全球60%产能,但内卷导致利润承压(通威利润率不足5%)。3.科技企业,华为研发强度超20%,5G专利全球占比34%;阿里云占中国40%份额,但芯片等核心技术仍受制。
美国民企:技术垄断与高盈利。1.科技巨头主导创新。美股“七姐妹”(苹果、谷歌等)控制全球85%的AI专利、78%云计算设施,英伟达因AI芯片需求利润同比增144.9%。2.医疗健康崛起。制药巨头(礼来、默沙东)利润增长迅猛,礼来营收增32%首进前100名,但百时美施贵宝等企业亏损加剧。
中国需平衡国企规模优势与民企创新活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并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从新质生产力整体角度看中美企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部署量全球第一,但基站芯片47%依赖进口;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60%,但IGBT模块90%需外购。从技术驱动能力看,基础创新差距明显。
美国掌控底层技术与标准。算力与AI霸权,美国占据全球90%新增智能算力份额,微软、谷歌等2025年投入超8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主导大模型原始创新与闭源生态。半导体与生物医药优势明显。通过出口管制锁死高端芯片技术,生物医药领域早期融资占全球35%,依托NIH年投入480亿美元推动前沿突破。
中国应用创新强,但是基础层薄弱。AI追赶依赖数据要素,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通过开源策略实现“算法平权”,但算力规模不足美国1/10,智能算力闲置率高。光伏与电池技术突围,通威集团高纯晶硅纯度达11个9,全球市占率25%;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垄断全球60%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但电子级多晶硅纯度仍落后国际水平2个数量级。
从产业布局与价值链地位看,规模vs附加值维度,美国企业在高附加值产业如生物科技、半导体、量子计算等82个领域领军,平均利润率9.2%。中国国企优势集中在光伏、基建、低端制造,非金融企业利润率仅2.79%。绿色能源优势,特斯拉等企业主导创新设计,通威蝉联全球唯一光伏500强,组件产能占全球85%。供应链控制力,英伟达、思科主导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国联想首入全球供应链TOP3,但车规级芯片90%依赖进口。
创新生态:资本与人才结构差异
从发展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决定于资本与人才结构。中美创新生态在资本结构与人才体系上的差异,深刻塑造了两国科技竞争路径。
从资本结构看,美国是市场主导的创新循环,风险投资活跃。美国是以市场主导、长周期资本与巨头垄断,风险资本高度集中。AI领域私企投资额为中国的9倍,2023年新增AI初创公司897家,吸引全球60%顶尖AI人才。 私营企业主导,量子计算领域私营融资37亿美元,远超中国(2.55亿美元)。2024年美国AI风险投资占全球66%,单笔超10亿美元的“超级融资”占总额近70%,由科技巨头主导(如谷歌以24亿美元收购Windsurf)。
而中国以国家战略驱动为主。政府投入聚焦,聚变能源年投入15亿美元,是美国两倍,但私营生态薄弱;民间资本偏好中后期项目,早期创新融资难。AI专利数量多但高质量占比低。产学研协同不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6%,半导体企业上市后研发强度下降23%。资本周期短,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期平均7年,短于美国的10~12年,制约长周期技术研发。但是中国应用端优势显著,AI产业规模全球占比30%,企业数量超4000家,资本集中于商业化场景(如AI+医疗合同额年增20%)。
从人才结构看,储备密度与流动性不同。美国有顶尖人才虹吸与经验优势。拥有全球33%的AI人才(约99万人),顶尖研究者中移民占比超40%;平均从业经历3.95份工作,跨领域流动性强。 出现高成本争夺战,Meta以超2亿美元薪酬挖角苹果AI负责人,反映巨头对稀缺人才的垄断。
中国规模领先但经验与密度不足。中国总量有优势、密度偏低,AI人才全球占比22.4%(约67.2万人),但每百万人口密度仅480人,远低于新加坡(7500人)。再就是年轻化与本土培养,80%从业者经验≤3年,顶会论文作者数量超美国,但高价值专利转化率低;5年累计吸引1.28万海外科学家回流。
再从创新文化看,失败容忍与激励机制不同。美国更加宽容失败但精英主义固化,快速试错机制,“失败是学习成本”理念深入人心,法律(《破产法》)、社保(失业保险)降低再创业门槛。中国注重效果导向,转型中的包容性不足。“成王败寇”文化残余严重,失败常导致社会信誉受损,个人破产制度缺失抬高试错成本。
从政策框架看,基建投入与全球化策略有差异。美国有基础设施霸权与规则输出特色。《AI行动计划2025》三大支柱,包括加速创新(废除阻碍AI的法规,推广开源), 基建扩容(数据中心审批提速,电网升级), 国际AI外交(对盟友输出全栈技术,对华封锁芯片)。算力资本化:NSF建立“算力现货市场”,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而中国重视应用落地与生态培育。上海、深圳等AI集群推动技术转化,开源项目数量较2018年增150%。高校推行“AI+专业”融合培养(如上海交大设357门AI课程),但跨学科深度不足。
系统差异与未来挑战,中美两国各有优劣。美国痛点在于资本与人才过度集中引发垄断,草根创新受阻;基建更新滞后(电网压力制约算力扩张)。中国短板在于民企创新受资本周期与国际化限制;核心算法依赖开源,专利质量待提升。未来关键在于美国需平衡效率与公平,防止创新生态贵族化;中国需延长资本耐心、完善失败保障机制,激活人才跨域流动。
未来竞争焦点:
新质生产力的破解路径
对于中国来说从规模到质量跃迁的关键在于:1.数据要素激活,公共数据占比超70%,DeepSeek推动政务与制造垂类模型落地,通过API调用收费重构数据价值链。2.技术自主攻坚,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突破、华为昇腾芯片迭代,需在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实现70%国产化率以提升产业实力系数75%。
对于美国来说,需要巩固创新壁垒的风险。对台湾芯片制造依赖(90%高端芯片)、传统芯片产能被中国挤压。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密度”竞争。中美500强差距映射出两国生产力范式的根本差异。美国以“技术原创+全球生态”构建创新溢价,但面临产业空心化与供应链风险。中国凭“规模效率+场景创新”实现绿色突围,却需突破“卡脖子”技术与利润陷阱。
从创新制度来看,美国以“资本+规则” 构建护城河,中国以 “规模+场景”换发展空间;下一轮胜负手,在于谁率先化解自身生态的阿喀琉斯之踵。制度的创新,仍然是重要方面。
未来十年,若中国能将数据要素优势转化为技术话语权,并推动“创新—资本—产业”黄金三角成型,或可重塑全球产业权力格局——从“量的巨人”转型为“质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