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武军
在第七个“中国电力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探访这支钢铁生产的电力保障团队。
百年传承铸就电力铁军
走进建龙能源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全厂区供配电数据。这里展现着中国电力工业140年的技术积淀:从人工巡检的煤油灯时代,到具备10毫秒级电压调控能力的智能微电网系统;从全国发电量仅支撑百万吨钢产量,到如今单厂用电即可满足数百万吨产能需求……该公司技术部部长李工对记者说:“经过不断的探索,今天我们已建成了覆盖发电、输变电、用电全流程的数字化电力管理系统。”
科技赋能精准调控
在热轧车间控制室,记者看到,当重达百吨的轧机启动时,集控系统能在0.01秒内完成负荷分配,将10.5kV母线电压波动严格控制在±2%区间。“这相当于在百米冲刺中保持水杯不洒一滴水。”该公司首席电气工程师张明说道。团队自主研发的“AI电力医生”系统,通过2000多个监测点实现设备故障提前48小时预警,年避免非计划停机损失超千万元。
绿色转型践行双碳承诺
厂区20万平方米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能源管理平台显示,该光伏项目本月已发电110万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100吨。“我们创新采用‘光—储—轧’协同模式,将清洁能源优先供给轧钢系统。”据该公司新能源项目负责人王伟介绍,目前企业绿电占比已达总用电量15%,年节约标准煤1.8万吨。
匠心守护保光明
子夜时分的变电站,程建国师傅正用红外热像仪为高压设备“体检”。这位有32年工龄的老电工,仍坚持着“夜诊”传统。如今他的经验已被转化为AI算法的训练数据。这支由78名专业电工组成的团队,全年无休守护着全厂200余公里输配电线路。
建龙公司总经理表示:“从直流电到智能微网,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守护光明的初心。”这支隐形护航队伍以不懈的坚守,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