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凤发
企业家们怀揣梦想,凭借智慧与勇气投身创业洪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成功者固然耀眼,那些失败者也不应被忽视。当那些合法经营、,因市场变幻或个人决策失误而遭遇失败时,我们的社会与国家应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们?这值得深入思考。
一位企业家对一位教授“老板是不需要被帮助的群体”这一观点的质疑,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体制内有保障的学者,教授或许难以真切体会创业者的艰辛。企业家创业,往往是押上身家性命的豪赌,他们肩负着员工的生计、企业的存续以及社会的期望。一旦失败,面临的远不止经济损失,更可能被打上“老赖”标签,被强制执行,丧失行动自由,甚至彻底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这种“捆住手脚”使其无法赚钱偿债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现实中,创业失败带来的悲剧屡见不鲜。从“湖南太子奶事件”到“益阳罗树中案”,不少企业家在失败后陷入绝境,面临家破人亡的风险,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他们曾是财富的创造者,值得尊敬,而非在失败后被社会无情抛弃。那么,合法经营但失败的企业家需要救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曾经的创业实践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即便失败,其积累的经验与能力依然宝贵。救助他们,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怀,更是对创业精神的守护,对社会创新活力的珍视。
如何救助?首先,社会应营造宽容的氛围,摒弃对失败的歧视。创业本属高风险举动,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应让失败者背负沉重的精神枷锁。其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可借鉴国际经验,设立创业失败救助基金,为生活困顿者提供基本保障;制定政策,给予合理的债务缓冲期,助其重整旗鼓——例如允许分期偿债。同时,通过创业培训、资源对接等方式,支持有能力、有意愿者再次出发。
谁来救助?这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界协同发力。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与制度保障;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可发挥桥梁作用,整合资源,提供实质帮助;成功企业家与社会贤达,亦可通过捐赠、分享经验等方式贡献力量。
当然,救助绝非无原则的纵容。对于合法经营、确因客观原因失败者,我们应施以援手;而对于恶意逃债、违法经营者,则须依法追责。唯有如此,才能既保护真正的创业者,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创业精神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我们不应让创业者在失败后坠入深渊,而应给予他们重生的机会。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帮扶机制,让失败者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与支持,才能激励更多人敢于追梦、勇于创新,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