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燕
偏远地区人才吸引力“先天不足”,创新人才短缺是长期困扰北重集团科技创新的痛点,该如何破题?
2015年,为有效破解偏远地区引才困局和创新难题,加快提升公司武器装备研发能力,北重集团借助发达地区创新、人才、技术、产业集群优势,在高校云集的金陵城成立南京研发中心,播下了“人才飞地”的种子。这是北重集团党委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关键一招。
成立南京研发中心,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 “飞地”,更是人才发展的“高地”。
塞北的包头与江南的南京,直线距离超1500公里。一场人才与机遇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这是北重集团有效突破地域限制破解引才困局的大胆尝试,更是广纳天下英才的创新之举。
公司按照“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北重”的理念,“借地”实施人才引进,“借智”开展科研攻关,“借力”实现创新协同。
“借地”引才 栽下梧桐凤凰自来
面对公司人力资源前瞻性需求,公司领导深刻体会到,推动南京研发中心“人才飞地”向“人才创新港”转变,需要在大草原筑巢引凤的同时,也要在发达地方栽下梧桐树。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人才飞地”,公司出台《“人才发展33条”重点措施》《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制度,创新完善“广开源、精甄选、强激励”机制,激活人才活水。
公司采取“候鸟式”聘任与“项目制”引才相结合的模式,与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吸引大量优秀毕业生。
同时,加大面向成熟型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社会招聘力度。利用南京地域优势,吸引了大批火炮、仿真、控制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公司吸引高端人才重要载体,还为公司引进了金属材料高端专业人才,依托兵器集团海外人才专项计划,为泵阀液压领域引进了高层次海外优秀人才,公司10年引进硕博士占比超80%。
北重集团多措并举推动“人才飞地”建设,创新性实施多项人才培养措施,多次荣获了自治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并获得了集团公司授予的“人才飞地南京中心”,为集团公司首家。
“借智”攻关 创新高地火力全开
北重集团建设国防军工领域“人才飞地”,构建人才工作“飞地模式”,培育火炮领域人才力量,搭建企业、高校、专家开放融合式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公司装备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基地。
随着时间推移,“人才飞地”逐渐茁壮成长。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拥有数百名优秀人才的创新高地,涵盖装备总体及发射系统、智能控制等多个关键领域。
公司通过科研项目锻炼人才,在装备总体技术、新质新域技术、机理仿真技术三大领域建立了9个专业技术组,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公司依托国家海外人才专项计划,探索“校企联合、共引共用、以才引才”等多种模式,以兼职外聘、智力咨询、交流合作等方式,进行全方位长期合作。
公司实施“一人一案”培养计划,建立“导师带徒”机制,多次选派科研骨干赴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引进的海外专家成功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
笔者在深夜的南京江宁科技园区,看到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灯火通明,仿真团队刚完成某型装备核心机理参数的关键仿真测试,一组组数据跃然纸上,这是十年来该中心最关键的技术突破之一。
十年间,一批批青年才俊从秦淮河畔走向草原钢城,将前沿科研成果注入国之重器。南京研发中心这座“人才飞地”的探索证明:高端人才在哪里,创新高地就在哪里。
“借力”创新 为国铸剑使命必达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的“老兵”,北重集团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红色基因。南京研发中心延续了这一传统,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融入科研使命。
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人才飞地”聚焦核心业务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南京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独立争取、承担外部科研项目共20余项,累计争取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
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人才飞地”团队成员们将“创新”二字镌刻进中国制造的基因。
2017年加入南京研发中心的博士刘飞飞,仅用5年时间便从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核心技术专家,带领团队突破某型装备无人化、自动化设计瓶颈,成为集团公司青年科技带头人、公司副总工程师。
2021年,某型无人战车项目启动时,南京研发中心组建了一支2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的攻关团队,这是个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小团队”,他们立下“军令状”:关键技术必须100%自主可控。
副总师孙运阳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在试验场连续奋战百余天,干出了“大成果”,成功突破无人武器系统总体集成、无人武器自主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这种“使命必达”的信念,正是北重集团70多年军工精神的写照。
十年间,南京研发中心累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件,获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项,荣获慧眼行动—未来装备体系正向设计挑战赛单装类优胜奖1项,获公司企业技术进步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