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关于共同富裕总指数 GTF 的计算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李后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关键是“顶层突破、底层重构”,提高“自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在确定性系统中把握内随机性,从“牛顿思维”转向“量子思维”,提升“拓扑智慧”,由3D静态模式转向4D动态方式。

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建设,四川省委贯彻落实很有力度。20215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21222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几年来,浙江省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推进共同富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如何评价共同富裕成效,各地方法不同,指标类别太多(如7类),指标数量太大(如37个),指标分布太散(几乎覆盖所有领域),不能形成总体概念和科学评价。为此,我们设想构建一个“共同富裕总指数”GTF(英文缩写GCP就是Gross Common Prosperity ,类似于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步骤包括:确定核心维度、选择具体指标、分配权重、数据标准化、计算方法、验证调整,形成一个全面且可行的综合指标体系。构建共同富裕总指数需兼顾多维目标,结合经济基础、社会公平、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维度。我们提出了包含权重分配的指标框架及计算方法:

共同富裕总指数(GTF)(英文缩写GCP=35%(经济富裕)+25%(社会公平)+25%(民生福祉)+15%(区域协调),其中核心维度和权重数值可以根据各地实际进行适度调整。

一、指标体系框架解读

1.经济富裕(权重35%)。物质基础,人均GDP(权重10%),反映整体经济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权重8%),直接体现生活水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权重7%),衡量劳动者共享成果程度。财富分配,基尼系数(权重5%),评估收入差距合理性。城乡居民收入比(权重5%),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的关键指标。

2.社会公平(权重25%)。机会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权重10%),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覆盖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权重7%),目标值逐步提升至50%以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权重5%),包括养老、医疗参保率。失业率(权重3%),反映就业稳定性。

3.民生福祉(权重25%)。生活质量,人均预期寿命(权重8%),是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恩格尔系数(权重4%),消费结构优化程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权重3%),生态环境与宜居性。社会和谐,社会参与度(权重3%),社会组织数量/万人。公众安全感指数(权重5%),犯罪率、纠纷解决效率。慈善捐赠参与率(权重2%),社会互助精神体现。

4.区域协调(权重15%)。均衡发展,区域人均收入极差(权重8%),省内/省际差距控制。基础设施通达率(权重7%),包括交通、通信覆盖均衡性。

二、权重分配依据说明

1.经济富裕(35%)。经济基础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但需避免唯GDP倾向,故低于部分研究中的“富裕性”权重,强化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等指标。  

2.社会公平(25%)。参考某省标准对分配公平的重视,强化公共服务、中等收入、社会保障等指标。  

3.民生福祉(25%)。体现“共享发展”理念,增加健康、安全、生态、慈善等非经济指标。  

4.区域协调(15%)。借鉴某省“山海协作”经验,突出收入极差、通达率、空间均衡发展。

三、数据标准化与计算方法

1.数据来源。宏观数据:国家统计局、各省统计年鉴、财政报告。社会数据:人口普查、民政部社会保障统计、第三方调查(如中等收入群体测算)。  

2.标准化处理。极差法:消除量纲差异,公式为:  

示例:城乡居民收入比归一化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3.加权计算。层级加权:逐层计算二级、一级指标得分,最终合成总指数:  

示例:经济富裕得分=人均GDP×10%+可支配收入×8%+...)。  

4.水平分级。GTF阈值划分(参考某省标准):高水平(≥0.8):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中高水平(0.6-0.8):优势显著但需补短板。中低水平(0.4-0.6):存在明显差距。  

低水平(<0.4):需系统性改革。

四、案例应用与优化建议

试点地区。以某省为例,其1+8+X”指标体系包含民营经济、文旅融合等特色指标,可借鉴其动态调整机制。动态权重,根据发展阶段调整,如初期侧重经济(40%),后期提升社会公平权重(30%)。国际对标,引入中等发达国家基尼系数(0.3-0.4)、人类发展指数(HDI0.8)作为参考阈值。

五、挑战与改进方向

1.数据可得性。慈善捐赠、社会参与等指标需完善统计口径,可参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方法。  

2.区域异质性。西部侧重生态权重(如单位GDP能耗),东部侧重创新驱动(如R&D投入强度)。  

3.长期跟踪。建立年度数据库,结合机器学习、AI技术预测趋势,辅助政策调整。

总之,我们提出的共同富裕总指数GTF(英文缩写GCP,综合了经济、社会、生态等维度,通过科学赋权与动态调整,可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同时增强公众对共同富裕进程的感知与参与。通过计算GTF值,我们能及时、准确、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和水平。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