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凤发
在湖南衡阳,民营经济正以“稳”的定力、“进”的姿态,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177.64亿元,同比增长5.5%;市场主体总量超63.9万户,其中民营主体占比高达98.07%。作为税收、投资、就业等领域的“绝对主力军”,衡阳民企展现出蓬勃生机。
专注主业 技术攻坚破壁垒
衡阳民企秉持“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在细分领域勇攀高峰。金则利特种合金深耕高温合金领域,其独创的“小断面水平连铸”工艺打破日德垄断,所产电磁阀封头材料成为空调核心部件,远销日本、德国;凯新科技历经1200℃高温炉前3个月攻关,将氮化硅轴承球合格率从30%提升至98%,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军工;输变电产业集群的民企占比超90%,年产值逾350亿元。某电气科技公司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核心技术,产品畅销全球,其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获银团贷款1.55亿元,加速扩产;高诺衡阳产业园自主研发再生铜智能生产线,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年产低氧精铜杆15万吨,设备成本降75%,吨能耗减12.5%。
品牌跃升 老树新花闯世界
品牌战略成为衡阳民企制胜关键,传统焕新与国际拓展并进。渣江米粉投资800万元建成现代化生产线,日产鲜粉3万斤,“湖南老字号”产品成功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君玲食品省级非遗“水磨元宵”技艺依托“线上+线下”模式覆盖全国,2024年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建衡实业“荷花”牌水处理剂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飞雁电缆以ISO9001认证树立行业标杆;金化科技光刻胶感光材料填补国内空白,获华为等头部企业认可,正冲刺科创板上市。
转型升级 绿色融合拓新局
衡阳民企积极拥抱绿色低碳,推动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神农国油流转荒山12.6万亩种植油茶,拥有专利219项,带动2000户林农年均增收4万元,茶油均价超百元/斤;望夫湖农业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获7项发明专利,产品获绿色认证,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30余户家庭农场发展。文旅赋能绿色产业:雨母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南华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及米墅·梧桐谷等网红民宿吸引客流;“演唱会经济”(如邓紫棋演唱会)带动消费热潮,展现民营经济多元活力。
政策护航 公平环境释动能
衡阳市以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连续三年进位,2023年跃居全国地级市第29位。
破除壁垒推行公平竞争审查“三联单”机制,2024年审查增量文件615件,废止指定体检医院、地方粮企垄断收购等不合理规定,惠及300余家中小粮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民企,2025年4月末,全市民企贷款余额超1000亿元,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降至3.73%,为33个技改项目授信37.45亿元。“衡质贷”信用贷款超40亿元,“知识价值贷”达17.32亿元,有效纾解融资难题。
政企同心 共绘发展新蓝图
衡阳市委书记刘越高强调,“始终把企业家当家人、把企业事当家事”。2025年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特变电工、润泽科技等企业家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建言献策,政府承诺“做好加法”(强化服务)、“做好减法”(松绑减负)。衡阳市出台《贯彻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工作方案》等政策,助力民企融入全球产业链。
从传统制造到新兴科技,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布局,衡阳民企正以“稳”的根基、“创”的锐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正如高诺集团董事长毛铁所言:“推动产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让中国智造闪耀世界。”在政策护航与企业奋进的双轮驱动下,衡阳民营经济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