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健
暮色中的浙江上虞梅林,枝头青梅凝着江南的烟雨,灶火上铜壶咕嘟作响——这幕传承千年的“青梅煮酒”图景,如今有了新的注脚。
“煮酒论英雄”的文化意象转化为“科技赋能产业”的实干场景。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绍兴市南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简称“南岭农副”)正式携手﹐筹谋成立中国浙江(绍兴)青梅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关于青梅产业的革新正在上虞悄然上演。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青梅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科技赋能的华丽转身﹐更将进一步推动从“青梅原材料出口”到“青梅产品全球出口”的战略升级﹐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强强联合
科研精英与产业翘楚战略携手
一场联动“实验室”与“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正为青梅产业注入破局之力。
青梅煮酒,煮的是千年文脉,话的是产业新篇。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技术储备如陈年佳酿,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布局似新燃炉火,二者相遇,不仅是“科技+产业”的化学反应,更是传统农业向“全球品牌”跃迁的起点。这坛用科技与市场共酿的“青梅酒”,正等待开启全球市场的封盖。
科研精英的硬核实力
当“青梅煮酒”的典故从历史典籍走入现实产业、走向全球市场,“科技+产业”的携手早已超越普通产学研合作的范畴。这是一场科研机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化﹑国际化跃升的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制造与营养健康创新团队堪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该团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毕金峰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汇聚了12名核心研究人员﹐以及60余名在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支精锐之师长期深耕果蔬物质基础挖掘与营养健康机理﹑加工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等核心领域﹐在果蔬加工智能制造﹑资源梯次高值利用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
毕金峰研究员作为团队掌舵人﹐身兼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休闲食品分会副理事长等多项重要职务﹐曾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杰出青年奖﹑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他带领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项目6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0余件﹐可转让科技成果达100余项﹐服务政府和企业200余家。其团队构建的国际合作网络更是覆盖美国﹑比利时﹑法国等多个发达国家﹐与马萨诸塞大学﹑鲁汶大学等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为研究院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翘楚的产业雄心
用科技与市场共酿“青梅酒”的谋略背后﹐是企业对青梅产业从种植到市场全链条的重构野心﹐也预示着中国青梅从“本土特产”迈向“全球品牌”的可能。
在绍兴上虞的青山绿水间﹐南岭农副早已是青梅产业的一面旗帜。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现代农业综合实体企业﹐历经19年发展﹐已从单一的青梅收购商成长为总资产3.62亿元﹑联结农户10万多户﹑基地30多万亩的行业龙头。2024年﹐公司青梅制品出口日本销售额达3.1亿元﹐青梅酒远销俄罗斯3800万元﹐国内青梅原料销售2.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青梅王国”。
公司董事长吴丽军的创业历程堪称一段传奇。15岁辍学从建筑小工起步﹐在上海打拼多年积累千万身家后﹐2006年毅然返乡投身青梅产业。面对当时“梅贱伤农”的困局﹐他推出“五项承诺”:赠送青梅苗圃﹑聘请专家技术服务﹑垫付肥料款﹑保护价收购﹑现金结算﹐一举稳定了梅农信心。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将建筑业赚得的资金全部投入青梅深加工﹐与浙江省农科院﹑中科院等2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率先在全国农业企业中建立起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陈晓亚院士团队)。公司拥有“青梅果种植地害虫诱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地窑式水果保鲜系统及其进出库搬运装置”等12项发明专利,自主开发的“智慧梅园管理系统”软件获国家版权局授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开发出70多种青梅产品﹐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科技”的跨越。
如今的南岭农副已构建起“品种研发-标准化种植-保鲜储藏-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先后获得“国家级有机青梅食品生产基地”“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等荣誉。
破茧成蝶
从原料出口到全球品牌的战略跃迁
当“中国原料”的标签不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一场从“卖资源”到“卖标准”的变革势在必行。
研究院的创立初心﹐正是要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桎梏﹐以科技为笔﹑市场为纸﹐重新定义青梅产业的价值边界。以“打造全球青梅研究加工高地”为目标,未来3~5年,它将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调酒师,用品种改良的“基酒”、智能加工的“调和技术”、三产融合的“风味剂”,调制出征服全球味蕾的“中国青梅特饮”。
研究院的顶层设计与使命担当
中国浙江(绍兴)青梅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成立﹐绝非简单的产学研合作﹐而是一场立足全球视野的产业革命。研究院以“打造全球青梅研究加工高地”为核心目标﹐计划通过3-5年建设﹐实现三大战略突破:突破青梅产业“卡脖子”技术瓶颈﹐建立从品种改良﹑智能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技术体系;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科技+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新业态;突破国际市场壁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青梅产品品牌﹐实现从“中国原料”到“中国创造”的价值跃升。
根据规划﹐研究院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设立育种栽培﹑贮运保鲜﹑精深加工﹑营养健康﹑电商物流等8-10个专业团队﹐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80-100人。在体制机制上﹐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每年投入1000万-15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同时建立“揭榜挂帅”等科研攻关机制﹐确保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国际视野下的产业竞争力构建
在技术创新层面﹐研究院将重点攻克三大领域:一是青梅品质提升与品种改良;二是智能加工技术研发;三是智慧农业体系构建。在产业模式层面﹐研究院将推动“三个转变”:一是生产方式转变;二是市场定位转变;三是价值链条转变。
研究院的战略眼光不仅局限于国内﹐更瞄准全球青梅产业制高点。一方面﹐依托毕金峰团队与美国﹑比利时等国科研机构的合作基础﹐引入国际先进的加工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上虞青梅产品通过JAS﹑FDA等国际认证;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中-日青梅产业联盟”等平台﹐主导制定青梅国际标准﹐提升中国在全球青梅产业的话语权。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院将重点培育“青梅+健康”的产业生态﹐开发青梅抗氧化剂﹑膳食纤维等功能性原料﹐应用于保健品﹑医药领域﹐推动青梅产业从传统农产品向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共富蓝图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上虞实践
“上虞青梅”不仅是商品,更是“金酒曲”,酝酿出的青梅酒香终将浸润每一片梅林、每一户农家。
研究院的规划中﹐“共富”二字贯穿始终——这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从产业生态到乡村面貌的全面焕新﹐让青梅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金果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上虞方案”。
三产融合的现代化农业样板
如今,南岭农副火热打造位于丰惠镇的“浙江上虞青梅科技小院”。这里不仅是科研创新的孵化器﹐更是三产融合的试验田。游客可以参观地窖式保鲜库﹑参与青梅酒酿造体验﹐还能通过VR技术重现“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历史场景。这种“科研+生产+体验”的模式﹐使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全面释放﹐预计将带动周边5个乡镇2万余人就业﹐农户年均增收3.8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超10倍。
今后,研究院的建设将推动上虞青梅产业从“单一加工”向“三产融合”跨越。在一产环节﹐建设2800亩“四季果园”﹐集成智能种植﹑生态循环等技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二产环节﹐引进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区的顶尖加工企业﹐形成年加工青梅100万吨的产业集群;在三产环节﹐规划建设青梅文化博览馆﹑游客接待中心﹑直播基地等﹐形成“春赏梅﹑夏摘果﹑秋酿酒﹑冬品宴”的全季旅游体验。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未来
携手推动研究院的成立﹐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与南岭农副的产业转化能力﹐将实现三个“新突破”:新技术突破﹐重点研发青梅活性成分提取﹑智能分级包装等“卡脖子”技术﹐形成100项以上可转化专利;新产业突破﹐培育青梅功能性食品﹑生物农药等新兴产业﹐形成超百亿元的经济增长极;新人才突破﹐通过“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企业实训”的培养体系﹐造就1000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千年梅韵未改,万里新程已启。如今﹐中国浙江(绍兴)青梅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蓝图已清晰可见。当科研团队的实验室数据化作生产线的精准参数,当南岭农副的加工车间将梅香浓缩为国际标准,当绍兴梅林的枝头青梅成为农户存折上的数字增长——这坛用科技发酵、以市场勾调、让共富增香的“青梅新酒”,等待倾倒进全球市场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