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材料生产工厂
本报记者 彭慧 文 / 图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腹地,鄂尔多斯市孕育了一家以资源为基、以创新为魂的现代化企业——内蒙古蒙泰集团(以下简称 “蒙泰”)。自2001年成立以来,这家从草原走出的企业已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500亿元、员工7500余人的产业巨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52位、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176位,稳居内蒙古民营企业百强前5位。
蒙泰董事长奥凤廷办公室墙上那句“让有限资源无限化,让无限事业绿色化”,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蒙泰二十四年发展的精神坐标。
“资源是有限的,蒙泰要做的,是珍惜每一份大自然的馈赠。”奥凤廷面对窗外无垠的绿色,眼神坚定,“但我们深信,人的创造力无限。蒙泰搭建的,正是一个让有限资源与无限智慧碰撞的平台。”
循环动脉
从煤电到铝材的绿色嬗变
在内蒙古达拉特经济开发区,蒙泰90万吨原铝项目一期工程的电解车间内,500KA预焙阳极电解槽安静运行。这些“工业心脏”以超越同侪的技术水准,将氧化铝转化为滚烫的铝水,不仅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更成为蒙泰一体化产业链的基石——年产值75亿元,创造1300个岗位,拉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铝水无需冷却铸锭,直接流向隔壁的高端铝合金生产线。“铝液‘热送’模式,只是我们资源最优解的起点。”奥凤廷指向远方。这些铝水被铸造成汽车轻量化部件、高铁型材等高附加值产品,10万吨高端铝合金产能,带领蒙泰闯入高端制造竞技场。
更深的循环在地下流淌。蒙泰北骄电厂燃烧煤炭产生的粉煤灰,通过创新技术转化为铝硅合金原料;废水处理的副产物反过来用作发电的原料;发电余热化身冬日暖流,温暖着鄂尔多斯3800万平方米居所;每一份资源都在循环链条中获得新生。
草原新篇
黑驴产业链与威士忌的共富密码
距离工业园区百余公里,纳林希里生态基地的黑驴养殖场里,5000头德州黑驴悠闲踱步。蒙泰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引入世界优质品种,更创新构建“政府+企业+养殖户+银行+保险”的五合一模式。
“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输血。”奥凤廷坦言,“蒙泰要打造的是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链。”土地流转、外包工程、合作养殖、就业岗位——蒙泰通过多元方式将3000多农牧民紧密联结在产业链上,人均年增收显著。基地旁,与英国苏格兰酒厂合作的威士忌项目酒香四溢。其酒糟成为黑驴的天然饲料,牲畜粪便又肥沃了无污染的蔬菜种植田,循环农业的理念在此扎根。
智汇蒙泰
无边界整合全球创新力量
科技,是蒙泰撬动“无限化”的核心支点。集团与上海交大、东北大学等顶尖院校深度合作,实验室里的高铝粉煤灰高质化利用技术正突破资源边界。欧洲子公司APT的22万吨铝深加工产能,将蒙泰铝合金型材送入奔驰、宝马的车间,更使中国技术融入全球工业血脉。“整合全球智慧,无边界聚合人才,是蒙泰打造百年基业的底气。”奥凤廷表示。
走进蒙泰铝厂,恍若置身花园——这是蒙泰“绿色矿山”与“花园工厂”理念的具象化。环保投入从不设限,北骄电厂排放已达燃气标准,铝厂环保节能水平行业领先。蒙泰累计超5亿元的社会捐助流向环保、赈灾、教育领域,绿色发展观由内而外流淌。
“不安全不环保,宁可不生产。”奥凤廷的这句话刻在每个蒙泰厂区门口。穿越数次经济周期仍稳健前行的蒙泰,其韧性正源自对这条底线的坚守。
从草原出发,蒙泰的绿色版图正向全球舒展。当奥凤廷望向矗立在欧亚大陆两端的生产基地,他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座工厂:“蒙泰的使命,是以科技为犁,以绿色为壤,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中耕耘无限的未来。”
草原的风拂过蒙泰的厂区,携着铝合金的微光与黑驴的轻鸣,奔向远方的晨曦。在资源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的永恒命题中,蒙泰正以绿色为墨,以创新为笔,书写着一个传统资源型企业向可持续未来的坚定转型。这份答卷,属于草原,更属于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