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凤发
在2024年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版图上,中部省份湖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省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达747.6万户,同比增长7.2%;民间投资增速高出全国4.1个百分点;形成“56789”的发展格局——贡献全省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就业和90%以上企业数量。这个曾经民营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内陆省份,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式发展的?
制度松绑激发市场活力
走进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前来办理企业注册的王先生仅用2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现在开办企业就像网购一样方便。”王先生的体验背后,是湖南持续推进的商事制度改革。2024年,湖南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隐性壁垒127项,新业态准入审批时限压缩60%。同时创新推出“简易注销+强制退出”机制,企业退出市场时间从45天缩短至10个工作日。
“改革的关键是要做好‘加减法’。”湖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做减法是为企业松绑减负,做加法是优化服务供给。”通过建立困境企业识别拯救系统,全省已有83家企业通过破产重整获得新生。
精准服务培育产业生态
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园,中车时代电气等龙头企业带动着数百家配套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这种产业生态的形成,得益于湖南创新的“三千干部联万企”机制。2024年,全省3000多名领导干部结对服务8000余家民企,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2万件。
“领导干部不仅帮我们协调用地、融资等问题,还牵线搭桥促成产学研合作。”湖南某新材料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已建成23个产学研用示范基地,民营企业参与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比例提升至65%。
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融资难曾是制约湖南民企发展的痛点。为此,湖南构建了“信贷+担保+资本”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2024年推出的“湘信贷”产品矩阵,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三级担保网络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8%;“金芙蓉”跃升计划助力民营企业占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78%。
“以前贷款要跑断腿,现在通过‘湘企融’平台,300万元信用贷款三天就到账了。”长沙某智能装备企业财务总监感慨道。
营商环境赢得企业口碑
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这份成绩单源于湖南在营商环境上的持续发力:“湘易办”APP集成1872项涉企服务,“一网通办”覆盖率达98%;建立涉企案件“三优先”机制,商事案件审理周期缩短28天;开展隐性壁垒专项整治,累计清理妨碍统一市场政策文件346份。
“营商环境就像阳光雨露,我们民营企业就是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席、高诺产业集团董事长毛铁这样评价。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选择落户湖南,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