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可 孙晋亮

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废水100%处理达标排放,矿井选煤厂实行洗水闭路循环,废水循环利用率100%;全矿绿化面积近2万平方米,实现矿井可绿化区绿化率100%;根据煤层稳定性优选配套设备,综采、综掘机械化水平均达100%;将“绿色”写进安全生产理念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现矿井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煤矿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持续加大环保投入,以资源开采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工作标准,不遗余力强化绿色矿山建设,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互利共赢。
创新赋能,加大资源开采含“新”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矿山建设已成为矿业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推动煤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实现绿色保水开采,该矿投入3.2亿元资金,引进“地面顺层孔区域超前治理技术”,对三灰含水层进行注浆改造,有效治理面积2800平方米,解放煤炭资源1137万吨,每年可保护灰岩水资源量180万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提高煤炭资源开发效率,该矿加强生产技术管理,不断优化设计,大力鼓励创新,持续推进主要生产工艺变革。在长期推行“110”工法的基础上,该矿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科技攻关,进一步降低灾害威胁,缓解接替紧张,提高资源回收率;采用锚梁网喷二次支护技术、锚网索喷注支护技术、U型钢支架支护与注浆加固围岩相结合支护技术等,切实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有效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改善作业环境,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加大资金投入,升级生产自动化集控系统,实现主要系统及车间的无人值守和远程集中控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产研协同平台,进一步保障快速掘进,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矿井安全绿色高效发展。
节能减排,降低生产工艺含“碳”量
与此同时,该矿在节能减排方面也从未止步,建立完善了矿井环保节能工作考核办法、用电和地面用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度,对生产、生活过程中水、电等能耗情况进行定期分析、规范管理,“节”尽所能省好每一滴水、用好每一度电。
去年7月份,该矿对二水平北翼二部皮带机、Ⅱ63运输下山皮带机、三水平暗主斜井皮带机等主运系统带式运输机进行改造,应用永磁电机+变频驱动方式,让系统用电单耗同比下降10%左右;并先后完成了地面生活用水管网改造工程,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的“两水”改造工程,坚决实现达标处理、达标排放……
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幅度地降低了该矿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确保了矿井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等指标均满足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
数智融合,提升矿井发展含“绿”量
绿色矿山想要更“绿”,离不开智能化的加持。该矿从2002年就开启了数字化矿山建设的进程,引进了龙软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建立了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工作站和KJ402矿井水文监测系统,实现了地质数据透明化,井上下水情的实时监测预警;2019年把资源储量管理系统纳入信息化平台,保证了矿井所有成果资料的实时共享,同年安装大华监控通用DSS平台,实行视频监控系统“1239”管理法,构建起了全区域、无盲区的视频监控网。
在该矿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大型屏幕上矿井各工作区域画面同步分区显示,当日产量进尺、井下人数、具体分布、通讯信息等多类数据正在实时跳动。该矿调度所相关负责人员介绍:“这座调度指挥中心就是恒源煤矿的‘最强大脑’,整个矿山包括生产、供电、通风、皮带运输、安全监控在内的全流程实况都可以在这一块屏幕上展现出来。”
在该矿Ⅲ412智能化工作面,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适应支护、刮板输送机及带式输送机智能运输、地面操作人员对综采设备进行远程监视与一键操控,实现了矿井“少人化、无人化”的自动化采煤目标,在降低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从副井绞车房向下俯瞰,矿山西部曾经“著名”的黑色地标,高高的矸石山已然消失不见。原本的位置旁几棵果树枝叶繁茂点缀其中,由该矿精心打造的“智能化”排矸系统正在稳定运行,伴随着阵阵电子警示语音播报,无人驾驶电机车牵引着一列列矿车来回奔跑在铺满绿意的轨道上……数智替人工,矿山变青山,或许就是该矿积极落实ESG理念、建设绿色矿山最真实生动的写照。
绿色矿山建设不是简单的“绿化矿山”,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安全、生产、管理,到环保、创新,再到理念文化等全过程都要实现深层次“绿色”。该矿矿长刘广美表示,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矿干群普遍共识,未来,恒源煤矿还将继续深入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决落实各项举措,不断提升企业形象,让绿色恒源更绿,让美好恒源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