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子波
王承俊,2019年从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博士后工作站,2022年入职钻井液技术服务中心,现任中心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兼油田化学研究所所长。短短几年,王承俊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15件。2024年荣获“中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2025年被评为中石化劳动模范,科技成果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再困难也要完成任务
王承俊来到胜利工程公司后的第一项任务,也是博士后课题,就是开展多点吸附润滑剂研究。由于国外的技术垄断,现有可供参照的文献非常有限,为尽快研究出具有多点吸附能力的高效润滑剂,他把材料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结构分析方法运用到润滑剂的研究中来,用大半年时间对润滑剂进行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的全组分分析,并不厌其烦地对近20种成分进行分离与结构表征,从原子、基团角度研究润滑剂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十分枯燥需细致入微,做的事情千头万绪,但他怀着一颗“再难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一遍遍地反复分析,一点点地攻关研究,经常在实验室彻夜奋战,终于详细掌握了高端润滑剂的核心组分以及合成方式,最终不仅形成了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相当的多点吸附润滑剂,还为后期合成基钻井液用乳化剂的快速研究与投产提供了清晰的分子结构和设计思路。
转变思路“小药治大病”
2022年,王承俊入职钻井液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了合成基钻井液关键处理剂研究工作。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进军,对合成基钻井液提出了抗220℃高温的迫切需求,但能够耐受220℃以上的合成基钻井液技术长期被外国垄断。220℃的超高温环境,让常规化学材料难以稳定,特种材料不仅成本高昂,对合成装备也有极高要求,如何在成本控制与超高温应用之间找到平衡是一大难题。
在一次研讨会中,领导提出的“体系化思维”给了他很大启发,王承俊转变单一材料研究的思路,将其放在体系中考虑,他深入调研不同区块和地质构造的钻井液体系,通过研究钻井液各组分的表面结构、性能,经过上百次实验筛选,设计出抗230℃超高温乳化剂与润湿剂,使其能够与钻井液充分融合,形成致密牢固的整体体系,最终实现了“小药治大病”的效果,再次证明了他在钻井液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
攻坚克难再攀高峰
“在办公室想全是问题,踏踏实实做才有答案。”从入职第一天起,王承俊就继承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始终坚持知行合一,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科研任务,踔厉奋发攻坚克难。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王承俊作为科研带头人,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在科技攻关中更加注重团队合作、集智攻关。
今年2月,王承俊和团队研发的抗超高温乳化剂与润湿剂试生产。他虽然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配方、注意事项了然于心,但试生产牵涉近十种固、液、粘性原材料和多个步骤,需要配合气保、升温、降温、控压等多项复杂操作,给人员配置、新设备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快速完成试生产工作,王承俊以身作则日夜坚守现场,带领团队冲在生产第一线。每一个环节都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地整改调试,最终改善了生产工艺流程,解决了原材料进料系统效率低等问题,堵住了反应中加热环境的安全风险点,相继实现了乳化剂、润湿剂高效连续化生产成功并检测合格,满足了市场需求。
创新无止境,青春显峥嵘。最近,王承俊带领团队又承担了液化聚丙烯酰胺工艺研究任务,面对设备与工艺的知识盲区,他信心百倍,带领团队向着新目标继续攀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离不开钻井,研制中国最好的钻井液,是我的心愿。”王承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