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邬长文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存在土地大量闲置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深入探讨闲置土地的再利用可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这不仅能够激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价值,提升土地利用率,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我国正面临土地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导致土地紧张;另一方面,规划失误和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土地闲置,阻碍了经济发展。闲置土地在城市和农村都存在,不仅降低了土地经济效益,还引发了环境和社会问题。闲置土地的再利用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巨大,是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各级政府、企业和社区必须共同参与,制定和执行合理政策的必要性,以确保闲置土地再利用项目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提升,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闲置土地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一) 闲置土地的定义与特征
闲置土地,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未被有效利用或利用程度远低于其潜在价值的土地。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政策文件要求,闲置土地的界定需综合考虑土地的规划用途、开发进度、投资周期等因素。在实践中,闲置土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若长期未开发或利用。如城市工业、商业用地和农村宅基地、耕地,可视为闲置;闲置土地经济效益低。长期低效或无收益,浪费资源,影响财政和经济发展;闲置土地未能实现规划中的社会功能。如公共服务和商业空间,导致城市功能不全,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影响社区和居民生活质量;闲置土地缺乏管理。这易成为环境问题源头,如城市脏乱差区域、农村荒废地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
(二)闲置土地的主要类型
根据闲置土地的成因、位置以及规划用途,可将其划分为以下类型:
城市闲置工业用地。位于城市边缘或工业区,因企业搬迁、倒闭或产业升级而未被有效利用。这些闲置土地面积大,可能受污染,需环境评估与治理。
城市闲置商业用地。位于城市中心或商业区,因市场变化、投资决策失误或规划调整而闲置。这些闲置土地具有高开发价值,需考虑市场需求与城市规划匹配性。
城市闲置公共设施用地。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用地,因规划变更或资金短缺而未建设。这些闲置土地再利用需考虑公共服务需求与土地公共属性。
城市闲置绿地与公园用地。因城市化进程中绿地规划调整或资金问题而未开发。这些闲置土地再利用需注重生态功能与城市美化。
农村闲置宅基地。随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而闲置,可能被荒草覆盖,缺乏维护。这些闲置土地再利用需注重农村居民权益保护与发展规划相协调。
农村闲置耕地。因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外流或自然灾害而撂荒。这些闲置土地再利用需结合农业政策,考虑土地农业价值恢复与生态修复。
特殊用途闲置土地。如矿产开采后废弃地、核电站周边非辐射区等。这些闲置土地再利用需克服环境条件限制,涉及环境修复与安全评估。
三、闲置土地的再利用方式
(一)生态修复与绿化
1.生态修复的实践
生态修复旨在恢复或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通过多种方式的生态修复,不仅能改善土地质量,还能吸引相关环保企业入驻,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对于闲置的宅基地,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既保障城市用地,又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也可以改造成民宿等旅游项目;对于撂荒耕地,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恢复耕种,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成农业园;对于受水土流失影响的闲置耕地,通过种植水土保持植物,恢复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2.绿化项目的意义
绿化项目,如城市公园、生态廊道和社区绿地的建设,不仅能提升城市美观度,还能促进生态多样性,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城市中心的绿化带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和居住需求。绿化项目的实施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地方就业市场的发展。
3.社区参与与经济效益
生态修复与绿化项目的成功实施,往往离不开社区的积极参与。通过与社区居民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社会接受度,还能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在经济效益方面,生态修复与绿化项目不仅能提升土地价值,还能通过吸引旅游、休闲、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工业与商业开发
1.工业用地的再开发
工业用地的再开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产业升级转型。将低效或污染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或现代服务业,如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创意产业等,提升土地经济价值,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建设。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促进就业和地方经济增长。
环保与可持续性。工业用地再开发应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确保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
2.商业用地的再开发
商业用地的再开发方式主要包括:
商业综合体开发。整合零售、餐饮、娱乐、办公等功能,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提供一站式购物与休闲体验,吸引人流,促进周边商业繁荣。
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结合商业用地与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建设艺术街区、创意园区等,满足文化需求,推动创意经济发展。
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商业用地再开发中增加社区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体育等,提升土地综合价值,增强社区便利性与凝聚力。
3.工业与商业开发的经济效益
就业机会增多。产业发展和商业活动增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提升收入水平。
产业链扩展。工业和商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如物流、包装、营销等,促进地方经济多元化。
财政收入提升。工业和商业活动增加,税收增长为政府提供充足财政收入,助力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
城市功能优化。工业和商业用地合理开发,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投资和人才,增强竞争力。
(三)公共设施与社区建设
1.公共设施的优化
城市闲置土地可再利用于建设教育设施。如学校和图书馆,提升教育资源可及性,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医疗健康设施,包括医院和健身中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开发文化娱乐场所,如文化中心和运动场馆,丰富居民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和公交站,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
2.社区建设的实践
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包括:
社区绿地与休闲空间。在社区中心或周边区域建设公园、绿地、步行道等休闲空间,改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放松和运动的场所,增强社区的吸引力。
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在社区内增设便利店、邮局、银行、托儿所等便民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度。
社区参与与治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闲置土地再利用的规划与决策过程,通过居民会议、社区论坛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与需求,确保再利用项目能够真正反映社区居民的意愿,增强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和可持续性。
四、闲置土地再利用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促进就业与增加税收
1.就业机会的增加
生态修复和绿化项目创造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相关产业间接就业。工业用地转型为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产生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商业用地重新规划,为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提供岗位,同时,公共设施和社区建设在教育、医疗、社区管理等领域创造就业。
2.税收收入的提升
通过吸引企业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闲置土地的再利用直接提升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同时,就业机会的增加也推动了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土地再利用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物业增值和交易活跃,增加了房产税和土地增值税。此外,公共设施和社区建设的完善提升了土地商业价值,间接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非税收入。
3.经济活动的连锁效应
闲置土地再利用所创造的就业与增加的税收,引发了经济活动的连锁效应。就业机会的增加,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进一步刺激了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活跃。伴随公共基础设施的改进与民生项目的投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地方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与人才,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社会稳定与和谐
就业机会的创造与税收的增加,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充足的就业机会降低了社会失业率,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二)提升土地价值与城市形象
1.土地价值提升
闲置土地再利用。如转为商业、住宅、科技或绿色空间,能显著提高其价值。基础设施改善。如交通和公共设施升级,进一步增加土地吸引力。农村地区改造宅基地或耕地为生态农业园或旅游景点,提升经济价值,促进多元化发展。
2.城市形象优化
合理再利用闲置土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形象,增强吸引力。例如,城市中心闲置土地改造为公园、绿地或文化广场,美化环境,提供休闲空间,增强吸引力。保护性开发历史街区,保留文化遗产,提升文化价值,进一步优化城市形象。
3.经济溢出效应
土地与城市环境改善吸引商业活动和居住需求,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让旅游业与服务业更繁荣,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五、结论
通过对闲置土地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可以有效地激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塑造良好的城市及乡村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现闲置土地再利用中的挑战与机遇,探索更加创新与有效的再利用策略,定会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