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石油采购联盟到“油品超市”的创新者 ——专访嘉德汇能总经理李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天宜

在瞬息万变的能源行业,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却逆流而上,搅动沉寂的油海。李岩,这位从山东东明石化走出的石油贸易老将,以一场酝酿已久的转型,深刻影响着行业格局。采访他的过程中,我几次在想:如果没有那段在东明石化的历练,他还能成就今天的“油品超市”模式吗?如果没有2022年那场创业的破局,他还会甘于做一个企业里循规蹈矩的高管吗?

答案,似乎都写在他坚定的眼神和简练的言辞里——那是一种深知行业脉搏的笃定,一种敢于颠覆传统路径的魄力。李岩,不只是一个企业家,更是中国石油贸易领域里,少数敢于从“采销逻辑”跳脱出来的人。

 

从石油采购联盟的“操盘手”

到破局者

时间回到2016年,东明石化内部的一场关于采购模式改革的讨论,成为李岩职业生涯的分水岭。当时的东明石化,虽是地方炼厂巨头,但在国际原油市场中始终面临议价权弱、抗风险能力低的困境。彼时,李岩作为采购负责人敏锐察觉到,这样的困境,不是靠单打独斗能破的,必须“抱团取暖”。

于是,他主导成立了东明石化主导的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一个以地方炼厂为联合体,共同向国际原油供应商谈判的创新机制。这不仅是商业策略上的突围,更是一次对传统石油贸易格局的挑战。彼时的李岩,每天都要应对不同炼厂之间的利益博弈、国际油价的波动,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他用“内外兼修”的方式协调各方关系,逐步将采购联盟从最初的松散合作,打造成真正具备议价能力的联合体。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做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在改变一群企业的命运。”李岩曾这样回忆。石油采购联盟的成功,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低的采购成本和更高的供应安全,也为地方炼厂探索出了“联合谈判”的可行路径。可以说,那场实践,是他日后创业的前奏,也是他从高管到企业家转型的起点。

 

从传统贸易

“油品超市”的重塑者

2022年,李岩选择离开舒适圈,创立了山东嘉德汇能和浙江亚拉那两家公司。嘉德汇能和亚拉那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公司,而是一个开放高效的油品交易平台。李岩带领团队与东营港、舟山港等重点港口签订了长期储罐租赁协议,储备了超过40万立方米的轻质低硫与重质高硫原油,借助自贸区的保税混兑政策,为中小炼厂提供灵活多样的采购选择。这种模式如同24小时便利店,炼厂可以根据生产计划随时采购所需油品,极大地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降低库存压力,采购成本也随之降低10%15%

在风险管理方面,李岩创新性地将期货对冲策略融入日常经营,通过灵活匹配期货合约和持有现货,运用保护性看跌期权锁定采购价格,有效规避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这不仅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也为下游炼厂创造了更稳健的经营环境。

数字化转型则是“油品超市”运作的核心支撑。李岩推动建设集采购、销售、物流、仓储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供应链全流程的透明管理和高效协同。通过CRM系统精准分类客户,推行差异化服务策略,使客户留存率提升18%,坏账率下降40%。流程自动化和看板管理大幅缩短了订单处理时间,客户响应速度提高60%,供应链金融坏账率低于1%,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这一系列创新不仅突破了传统贸易的局限,更实现了资源、资金和信息的深度融合。嘉德汇能通过整合上游原油资源、运用金融工具降低风险、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流程,成功将原本固定的上游成本转化为下游灵活可控的变量成本,成为连接炼厂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关键枢纽。

短短两年,嘉德汇能已在山东油品贸易圈中崭露头角,而浙江亚拉那更是凭借敏捷的运营模式,在华东市场打开了局面。采访中,我特别感受到李岩身上的那股“以终为始”的战略思维。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渠道商”,而是立志于成为油品行业中的“流量平台”。“我们想做的是一个油品行业的生态,而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公司。”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