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杏花村外史》之第三季(连载之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2 2 1配图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jpg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4-3 2 2配图 农圣——贾思勰.jpg

●农圣——贾思勰

■  杨仁宇/

第四回   

贾公书酒汾香传承

贾公乱世探酒乡,瑞和工艺韵悠长。

奸谋诬陷风波起,洗冤书史韵流芳。

北魏末年,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了整片山河。各方势力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河东之地的杏花村,却似一处被神明庇佑的净土。村头,酒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仿佛在乱世里独树一帜,肆意张扬。

贾思勰,这位心怀天下、对农桑技艺满怀热忱的学者,听闻了汾清酒之名。那传说中独特的酿造工艺,令人回味无穷的醇厚口感,如同一股神秘的力量,深深吸引着他。他暗自下定决心:“这汾清酒,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我定要去探寻一番。” 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他毅然踏上了前往杏花村的漫漫征途。

一路上,黄沙漫天,狂风呼啸着席卷而过。战乱的阴影笼罩着大地,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但贾思勰的脚步未曾停歇,心中那份对汾清酒酿造工艺的好奇与执着,支撑着他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定前行。

历经长途跋涉,贾思勰终于来到了杏花村。刚到村口,一股浓郁醇厚的酒香扑鼻而来,瞬间驱散了他满身的疲惫。他精神一振,加快脚步,径直走进村里最大的酒坊——“瑞和坊”。

踏入酒坊,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呈现在眼前。工人们身着粗布麻衣,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各自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有的正俯身精心筛选着颗粒饱满的高粱,每一粒谷物都在他们的指尖下被仔细甄别,容不得半点瑕疵。一位老工匠一边挑选,一边低声念叨着:“这高粱,可是咱汾清酒的根基,必须得选最好的。” 旁边的工人则悉心照料着发酵的酒醅,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精准地调控着温度与湿度。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呵护,仿佛眼前的酒醅是他们最珍贵的宝贝。“温度高了,酒就容易发酸;低了,发酵又不够充分。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另一名工人解释道。

酒坊主人李明德是个身形魁梧、性格豪爽的中年汉子。见有客来访,他满脸笑意,热情地迎了上去。“先生从何处来?可是为我这汾清酒而来?” 李明德声音洪亮,如洪钟般在酒坊内回荡。贾思勰拱手作揖,微笑着回应:“在下贾思勰,久闻汾清酒大名,如雷贯耳,特来见识这绝世佳酿的酿造技艺。” 李明德听闻眼前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贾思勰,眼中闪过惊喜与崇敬。“哎呀,原来是贾先生!快请进,快请进!” 他连忙拉住贾思勰的手,热情地引领他四处参观讲解。

在李明德的详细介绍下,贾思勰开始了解汾清酒的酿造工序。从原料选取开始,便极为讲究,只选用当地颗粒饱满、淀粉含量极高的优质高粱。李明德满脸自豪地说道:“咱这高粱,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喝着汾河水长大的,别处可找不着这么好的。” 而制作独一无二的酒曲,更是汾清酒酿造的关键所在。这酒曲以多种精心挑选的草药和谷物为原料,经由独特且神秘的工艺制成。李明德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酒曲,展示给贾思勰看。“这神曲的配方,可是咱祖上传下来的,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摸索,才有了如今的味道。”

在发酵过程中,酿酒师傅们凭借代代相传的经验,精准掌控着温度和湿度的微妙变化,确保酒醅发酵得恰到好处。蒸馏时,火候的把握堪称一门艺术,多一分则酒烈而失其醇厚,少一分则味淡而缺其浓香。李明德指着正在蒸馏的师傅说道:“这火候啊,全靠师傅们的手感和眼力。没有个十几年的功夫,可掌握不好。” 贾思勰一边听着,一边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步骤,不时点头赞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村里另一家“聚源坊”酒坊,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坊主何富贵是个心胸狭隘、急功近利之人,眼见“瑞和坊”的汾清酒声名远扬,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心里满是嫉妒与不甘。他整日冥思苦想,妄图找到一条捷径,让自己的酒坊出人头地。

一天, 何富贵在与官府的一位贪财师爷喝酒时,听闻师爷抱怨俸禄太少。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凑近师爷,低声说道:“大人,我有一计,既能让我酒坊生意兴隆,又能让您赚得盆满钵满,不知您可有兴趣?” 师爷一听,来了兴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何富贵便将诬陷“瑞和坊”的恶毒计划和盘托出,师爷起初有些犹豫,但在何富贵许下丰厚的贿赂承诺后,最终还是点头答应。

很快,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降临。一群官府衙役如狼似虎般闯入“瑞和坊”,他们大声嚷嚷着“有人举报你们在酒里添加有害之物,危害百姓”,不由分说地查封了整个酒坊,将酒缸、器具等一一贴上封条。李明德被粗暴地抓走,投入大牢。“我冤枉啊!我的汾清酒没有问题!” 李明德奋力挣扎着,大声呼喊,但无济于事。

汾清酒的声誉也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百姓们听闻此事,纷纷对汾清酒产生了怀疑。“这汾清酒,难道真的有问题?”“以后可不敢再喝了。” 各种负面的声音在村子里流传开来。

贾思勰听闻此事,怒发冲冠,义愤填膺。他深知汾清酒的珍贵价值,这不仅是一种美酒,更是无数酿酒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绝不能让这传承已久的技艺和美酒蒙冤受屈。” 贾思勰暗暗发誓,决定不顾一切也要为“瑞和坊”洗清冤屈。

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呼号。他不辞辛劳地走访村里的每一个人,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一位村民向贾思勰透露道:“那天我看到何富贵和官府的人在一起,鬼鬼祟祟的。” 贾思勰紧紧抓住这条线索,顺藤摸瓜,仔细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后,他一头扎进古籍堆中,日夜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试图寻找能证明汾清酒无害的有力记载。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翻阅着一本本古老的典籍,眼睛布满血丝却毫不懈怠。终于,他从一本古籍中翻出关于汾清酒酿造原料的记载,兴奋地喊道:“找到了!这足以证明汾清酒的纯净。”

贾思勰多次前往官府,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威望,与官员们据理力争。在大堂之上,他慷慨陈词:“大人,汾清酒传承已久,其酿造工艺遵循古法,绝无添加有害之物。这是有古籍记载,以及众多村民可以作证的。” 他还详细阐述了从村民口中得知的何富贵与官府勾结的线索,要求官府彻查。

然而,何富贵和师爷为了阻止贾思勰,暗中使了不少绊子。他们派人跟踪贾思勰,破坏他收集的证据,还在村里散布谣言,诋毁贾思勰的名声。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贾思勰毫不畏惧。他巧妙地与跟踪者周旋,一次次摆脱他们的监视。同时,他更加努力地寻找新的证据,深入调查何富贵与官府之间的勾结细节。

贾思勰的行为得到了一些正义之士的支持,他们纷纷站出来为他作证,提供线索。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何富贵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违背良心,勾结师爷,伪造证据诬陷“瑞和坊”。官府最终还“瑞和坊”以清白,释放了李明德,并严惩了何富贵和师爷。

“贾先生,多亏了你啊!这份恩情,我李明德没齿难忘!” 李明德紧紧握住贾思勰的手,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

经此一役,汾清酒的名声不仅得以恢复,更是在贾思勰的宣传下声名远扬。许多原本不了解汾清酒的人,都对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厚口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文人墨客也纷纷慕名而来,品尝这传说中的美酒,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和文章。

而贾思勰也因为这次经历,对汾清酒产生了更深的感情。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美酒,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酿酒人的智慧与心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在之后的日子里,贾思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汾清酒的历史渊源、酿造工艺和文化内涵。他走访了许多古老的村落和酿酒作坊,与当地的酿酒师傅们交流心得,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信息。

回到自己的住所后,贾思勰夜以继日地整理这些资料,撰写了一篇篇关于汾清酒的文章。他详细描述了汾清酒的独特酿造工艺、醇厚口感以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对汾清酒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这些文章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许多人通过贾思勰的文章了解到了汾清酒的奥秘和魅力。汾清酒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美酒佳酿,备受推崇和喜爱。

贾思勰的努力不仅让汾清酒重获新生,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那部著作《齐民要术》,更是成为了后世研究酿酒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籍。在书中,他不仅记录了汾清酒的酿造工艺和历史渊源,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酿酒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贾思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对汾清酒的深情厚谊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著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酿酒技艺和文化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汾清酒的名声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贾思勰的名字也与他笔下的汾清酒一样,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每当人们提起汾清酒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位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技艺而不懈努力的伟大人物——贾思勰。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