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志刚 刘田田 任 洁
新时代、新理论、新产业、新模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幸福产业是历史重大机遇。本文简析了梁勤幸福模型是对传统幸福模型的丰富与突破,阐明在幸福产业建设中的实践意义及其对幸福产业建设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一、全球三大幸福模型理论的对比
(一)萨缪尔森幸福公式
世界经济学泰斗、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模型:
幸福=效用/欲望。
萨缪尔森认为幸福取决于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与欲望(人们对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渴望程度)形成的系数。该公式表明,在欲望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幸福程度越高;在效用一定时,欲望越小,幸福程度越高。
(二)伊斯特林悖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的幸福模型即“伊斯特林悖论”:
幸福=物质基础+社会比较。
伊斯特林悖论认为,幸福是来自物质基础和社会比较的结果。
(三)梁勤幸福模型
梁勤先生在其2006年出版的《长盛力—缔造富有灵商的管理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具有独创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的“幸福模型”即:
该幸福模型将康商(HQ)、智商(IQ)、情商(EQ)、灵商(SQ)、幸福基值K(也称幸福常值,指一个人感到幸福的基础值)等因素纳入幸福的计量,与时俱进丰富了对幸福概念的理解。此模型基于人本,强调幸福不仅仅是物质满足(K值、欲望与边际效用),更与个人的健康(HQ)呈强正相关,与智力(IQ)、情商(EQ)呈正相关,尤其是精神与灵魂(SQ)存在超强相关等多方面因素关联。
二、我国发展幸福产业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幸福产业的概念定义
幸福产业是以增进人类福祉,充分挖掘并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全面提升人本价值的目标性产业。所有能提高幸福感(含幸福基值、幸福指数、幸福总量)的产业都属于幸福产业的范畴。
(二)发展幸福产业的历史机遇
信任危机、生态危机、安全危机、治理危机、就业危机、情感危机等大量的人类危机导致全球民众幸福感普遍降低;不断爆发的各类冲突与地缘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幸福产业是一个规模空前、影响力极大、涉及范围最广、产业带动力超强、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永续性战略性新质产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抢抓发展幸福产业战略机遇,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各个社会组织、广大企业家值得研究、思考、决策、执行的大事,更是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的又一次战略跃升。
(三)我国率先发展幸福产业的必然性
1.发展幸福产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讲道:“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2.发展幸福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发展幸福产业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梦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所传承的追求进步的伟大传统。
3.发展幸福产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而幸福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也是“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终极目标。
(四)我国发展幸福产业的可行性
1.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为幸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在2020年基本建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整个体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的全部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产业门类,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主要产品产量全面领先,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发电量、钢铁、水泥等国民经济核心基础性产业更是遥遥领先;汽车产量连续15年世界第一;手机、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工业机器人等现代科技性、消费性产品产量均位居全球首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幸福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新力和战斗力。当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也是对人类幸福产业实现路径的有益尝试。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我们将不断丰富这一精神支柱的时代内核,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通往幸福的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3.中华五千年文明与新时代创新为幸福产业提供了可持续的良好生态
中国是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勤劳、勇敢,开创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历程。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文明,不断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软实力迅速提升与自主创新硬实力的日新月异。立足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个可持续推进幸福产业的国家生态加快形成。
三、梁勤“幸福模型”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幸福内涵认知
相较于传统理论对幸福简单模糊的认识,该模型从多维度、多因素丰富了对幸福概念的理解,为幸福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使研究者能从多方面深入探讨幸福相关要素。
(二)构建综合理论框架
幸福模型通过特定公式将各因素与幸福关联起来形成系统模型,为幸福产业理论体系构建提供基础框架,有助于整合不同领域与幸福相关的研究,促进幸福产业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
(三)强调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突出幸福与精神(灵魂)超强指数极关系,强调理论研究重点应关注幸福的精神层面,引导研究者探索精神因素在幸福产业中的关键作用,尤其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人类面临从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重大转型期,如何通过提升灵商促进人们幸福,实现高科技与人性的有机合和,为幸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梁勤幸福模型的实践作用
(一)优化产业发展方向
幸福产业建设可依据模型中各因素与幸福的关系,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如:注重健康产业(基因技术、疗愈技术开发等)发展以提升康商,开发智力(如脑机接口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VR、AR等)、情感培育(陪伴机器人等与提升情绪价值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应关注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等(如影视、网络空间及深度体验产品等),使幸福产业更全面满足人们需求。
(二)精准定位目标群体
模型中不同因素对不同人群幸福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不同信仰、种族、年龄等幸福基值是不同的。幸福产业企业可据此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目标群体。针对注重精神追求人群开发提高灵商相关产品或服务,针对关注健康人群提供康商提升服务等,不断提高产业运营效率、效益和客户黏度、忠诚度与共感、共情、共同。
(三)指导产品与服务创新
企业可依据模型中各因素组合,创新幸福相关产品和服务组合。设计融合梦想追求、欲望满足、健康管理、智力开发、情感体验、心灵抚慰、精神滋养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幸福服务项目,满足人们多样化、多角度、多维度的幸福需求,推动幸福产业创新永续发展。
在产品和服务开发上,幸福产业可以依据梁勤幸福模型开发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针对提升康商(HQ),可以发展生物基因技术(生命科学)与现代医疗、康养与银发经济、体育健身与文旅融合等产业;针对提升智商(IQ),可以发展教育、培训、研学、创意空间及未来产业等;针对提升情商(EQ),可以发展情感管理与情绪价值提升、心理咨询、情感服务、和谐管理等产业;针对提升灵商(SQ),可以发展心灵修行、灵境探索、太空移民、暗物质捕获、创新资本、韧性资本、耐心资本提升与文化艺术、量子计算(量子芯片)与量子纠缠等产业;针对夯实幸福基值K(快乐常数),可以不断优化衣、食、住、行等基础生活业态,完善就业、置业、自我雇佣与自我实现等产业,实现人人公平,提升广大民众基本需求的公共化、共享化、共产化。不断提高消费者人本化、全面化、多样化的需求满意度。
在产业运营中,幸福产业企业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欲求管理。通过合理的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形成适度的欲望水平,形成供需均衡持续升级与大市场流动的高质量高效率,从而在相对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独特的需求,提升其幸福感。
(四)推动幸福产业建设落地
幸福产业作为人类永恒性产业,可以与“互联网+”“智慧+”一样形成“幸福+”战略,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幸福+”赋能传统产业,如幸福旅游、幸福文化、幸福体育、幸福健康、幸福养老、幸福教育等,促进产业全面融智创新,最终成为人类与宇宙中更高能级生命和谐相生,实现人类文明跳升与持续的“统领产业”。
我们将梁勤幸福模型运用到实践,已经谋划出:幸福中心—幸福企业—幸福楼宇—幸福小区—幸福社区—幸福乡村—幸福城市具体方案。基本上构建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完善幸福体系,整个体系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从小到大,系统全面服务人民的幸福人生。
(五)输出中国式管理范式
将“幸福模型”与“灵商管理”理念通过“梁氏书院”等形式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结合国家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建设计划,为全球幸福产业提供中国式管理理论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果分享。
(六)评价幸福产业效果
模型中的公式可作为一种衡量工具,在幸福产业实践中对人们幸福提升效果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相关因素指标和幸福值变化,评估幸福产业项目或服务的有效性,为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五、运用梁勤幸福模型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幸福模型与大健康的关系
梁勤先生将健康(康商HQ)作为幸福模型的基础要素。由此也推出了“人类成功的金字塔模型”,其底座就是康商。其要义是,健康是1,财富、地位等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因此,以梁勤幸福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幸福产业应该将“幸福健康”作为战略性支撑产业。未来,大健康及其幸福健康产业将是继人工智能后的又一次重大的产业革命。
(二)加强幸福基值的分类研究
幸福基值K(也称快乐常数)是梁勤先生幸福模型的重要参数,也是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一大贡献。就像不同民族基因一样,受遗传及不同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人们的幸福基值是不相同的。因此,幸福基值不会是一个固定值,而应该是一个变量性常值。而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与求解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又一里程碑式的贡献,它不仅弥补了“幸福指数”(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弗农·L·史密斯,丹尼尔·卡尼曼所创立)对幸福研究的缺陷,更为人类幸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灵商的研究与开发
在全球化与数字文明交织的今天,梁勤先生提出的“梁氏管理理论”之“灵商管理”理论体系,以《长盛力—缔造富有灵商的管理文化》的灵商文化奠基、《融创论—自主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融智创新突破、《心语录—梁勤先生卷首语·演讲文选》的心力觉醒重构,完成了从西方管理学到东方心性学的范式转换。这一理论体系不仅重新定义了人类组织管理的本质,更通过“立体快乐层次论”与“量子幸福模型”,揭示了人类精神进化的深层规律。为人类思维及思想力升维、并能够在未来与外星更高维度的生命同频共生和人类实现普遍化的量子纠缠提供巨大的暗能量与潜能空间。
梁勤在《长盛力》中将灵商(SQ)定义为“超越智商与情商的元能力”,是连接个体生命意义与组织文化基因的能量枢纽。其六大能力构成动态生态系统:
1. 融合能力:打破东西方管理思想壁垒,如《融创论》中将西方科学管理植入人本管理,将西方的社会责任管理优化为和谐管理,将墨家“兼爱”融入供应链创新,将道家“无为”转化为平台治理智慧。
2.感知能力:借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与西方的“危机管理”建立组织危机预警的灵性雷达。
3.创维能力:对应《心语录》中“心量力”,通过借鉴西方管理学“企业家就是创新”等系列创新管理理论,运用量子思维重构商业边界与实现人类升维。
4.链接能力:基于《融创论》的生态平台理论,形成跨维价值网络。
5.建模能力:将佛家“缘起观”转化为动态战略模型。
6.践行能力:融合儒家“知行合一”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机制。
上述能力矩阵突破了传统经济学范畴与管理学的工具理性,使灵商成为组织进化源源不断的“暗能量”和产生量子纠缠的元动力,也为人类实施“蓝天战略”(梁勤先生在《长盛力》中的论断)、走向深宇,与三维空间外的智慧生命和谐相生找到了“对话窗口”与能量同频共振的连接路径和表达方式。
梁勤以灵商为核心构建的“幸福模型”的智慧体系,标志着管理学从“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文化管理→心量管理”的终极跃迁,是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公共管理史上的又一宝库。未来,“幸福管理”将成为人类公共管理的必修课。当《融创论》的生态平台遇见《心语录》的量子幸福,当《长盛力》的文化基因链融入元宇宙的创世代码,一个超越马斯洛与德鲁克的新管理学范式已然降临在这里,快乐是能量跃迁的轨迹,幸福是波函数共振的和弦,而灵商,正是照亮人类文明升维的“意识奇点”。
“梁氏管理理论”以人为本、以文化魂、创新为脉,其幸福模型不仅为幸福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更通过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手段,将“人类幸福”从理念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工程,助力中国智慧在全球幸福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杨志刚 系“梁氏书院”研究员、四川省川商经济国际合作商会全球幸福联盟执行秘书长、四川省智慧城市数字科技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刘田田系四川省川商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综合部助理;任洁系四川省川商经济国际合作商会品宣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