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训基地外景
■ 王建 邱长鹏
在兖矿能源第十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中,10个工种获第一名;“金领”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被授予“山东省能源系统职工技能提升实训基地”;中级、高级技能人才占比分别提升了8%和5%,矿井相继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安全高效矿井、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验收,成功入选全国煤炭行业数字矿区(园区)建设典型案例、《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创新应用企业、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
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东滩煤矿工会以“以赛促学、典型示范、创新驱动”为工作思路,开辟有组织、实践化、融合式“育人”“成才”新路径,为深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赛促学,匠心技艺展风采
“被评为兖矿能源技能大师三级享受20万年薪,今年年初领到44000元技能比武奖金……”东滩煤矿通防工区安全仪器监测工贺洪雷对笔者表示,“近两年荣誉、奖金拿到‘手软’。”
36岁的贺洪雷,通过参加中国煤炭协会职业技能比武和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和一等奖,2024年又分别荣获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技能大比武安全仪器监测工第二名的好成绩。当工人也能“名利双收”,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贺洪雷只是东滩煤矿以赛促学、大力提升产业工人专业素养的一个缩影。
东滩煤矿工会积极为广大职工搭建展示技艺、提升技能的舞台,推行“矿、区队、班组、岗点”四级常态化比武机制,形成了岗位练绝活、班组摆擂台、月度有竞赛、年度总考评的工作模式。23个车间工会举办了57场次劳动和技能竞赛,吸引了2768名职工积极参与,“臻美东滩杯”第二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更是将竞赛推向了高潮。444名职工在34个工种中展开激烈角逐,展现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兖矿能源第十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中,东滩煤矿87名参赛职工在27个工种中获得了10个第一名,东滩煤矿成为兖矿能源获奖总成绩最好的单位。此外,还有7人在山东能源集团比武活动中获表彰,2人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矿井赢得“优秀承办单位”“青工培养示范单位”等6项集体荣誉。
典型示范,锻造人才进步平台
“传统的端头封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封堵效果不佳、操作复杂、材料消耗大等。如何对采煤工作面端头封堵技术进行改进,提高其封堵效果和操作便捷性?”“可不可以选用便捷立体式充填包+充填无机材料代替碎煤袋封堵两端头,囊袋外框架缝制多个挂鼻,便于挂设。”……
走进位于东滩煤矿生产服务中心厂区内的“金领”技能人才实操基地,展开热烈讨论的是“采煤工作面端头封堵技术改进与应用”课题组的成员,有地拿着图纸指点着、有地在笔记本上写着划着。
正在授课的通防工区技术主管刘渠介绍,“在原有5个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基础上,矿上又建了‘金领’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便于大家学习研讨。实训基地不仅高质量承接了全国煤炭行业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还被命名为‘山东省能源系统职工技能提升实训基地’。”
23家基层单位分别建立学习培训配套场所,从文化上示范引领,从硬件上强力保障,从氛围上强势营造。组织各专业领军人才成立“讲师团”,完善精准培训“需求库”、教学“课件库”和“教师库”。推广“管理大课堂”“工匠小课堂”“创客微课堂”等学习培训活动169场次,用科学系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课程助力职工职业成长。
以先模为师淬炼人才。推出“工匠大师”送教上门、“名匠带徒”技能传授等定制化活动,年薪70万元的潘兴波、年薪50万元的“煤炭行业优秀技能大师”赵顾超,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的贺洪雷,被授予“山能工匠”的周建成……这些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活力,据统计,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矿中级、高级技能人才的占比分别提升了8%和5%。
创新驱动,鼓励全员参与创效
《采煤工作面远距离防火系统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分93.14分,荣获第一名。《综放工作面智能化奇偶放煤系统的应用》得分92.00分,荣获第二名……
在近日召开的东滩煤矿职工创新成果评审会上,由通防工区自主设计的远距离防火系统一体化技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此技术将三种施工工艺集中于一套设备和管路中,无需人员进入顺槽作业、做到远距离防火。
在东滩煤矿,挑战创新已成为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新型集装箱焊接与设计等难题,生产服务中心电焊工梅青毅然接手了这项任务。她多次到临近厂矿、工匠学院找名师讨教,回到单位反复推敲、试验。最终,采用施加反变形、调整焊接顺序以及焊接工艺的技术手段,成功解决了焊接变形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经她手焊接的30余辆新型集装箱、升降式液压平板车、打包机构件等不仅质量过硬,而且焊缝精美,仅集装箱一项就为矿井节约资金100余万元。
为了鼓励更多职工参与创新创效,该矿工会征集了小改小革项目274项,其中81项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在矿及兖矿能源展示。此外,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标杆平台作用,采用课题化、项目化模式组织各类创新活动。去年,这些工作室共完成了36个课题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潘兴波、梁军工作室被评为省级优秀工作室;赵顾超工作室荣膺济宁市、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加入全国煤炭行业创新工作室联盟;2家工作室对外结对共建,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仅推动了矿井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更为职工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实现价值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