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中共衡阳县委党校 张勇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校作为培养优秀党员干部的重要基地,应深入剖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从三维视角分析内在逻辑,探索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为党员干部培训提供精准的方向。

引言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一切发展为了人民是我国发展的核心理念,学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能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认知,还有利于提高党治国理政能力。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应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学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利于坚定党员干部信念及政治立场,将“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落到实处。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

(一)发展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党和人民早已无可分割,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能从历史洪流中脱颖而出,与“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密切相关。因此,我国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坚定“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思想内涵,这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我国采取了多项举措,各地纷纷落实多项惠民、利民政策,帮助多个地区人民成功脱困。发展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愈发丰满,不仅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还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也依然在不断完善。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都具象地展示出“发展为了人民”中心思想。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蓝图时,提出应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分析其内涵也能看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将目光单纯地聚焦在为人民提供好的经济条件,只有就业环境、居住条件、学习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开发,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1]。

(二)发展依靠人民

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思路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就“靠谁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我国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下的国家,人民与国家领导并无阶级之分,人民是发展国家的主体力量,也是催动中国共产党人工作内核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为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十分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应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依靠人民的力量将中国推向另一个高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报告或发言中多次表达“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论点,并表示若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基于这一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观点后,及时采取了落实措施,确保所有人民都享有同等建设经济社会的权利,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发言,坚定了“共享发展”新理念,从该理念的实质来看,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因此,无论国家处于何种发展状况下,都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共同富裕”的口号在我国已经唱响多年,近年来也一直在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一致,都以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受益为目标。享受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应加强各方面管理与控制,避免出现部分人民或部分地区集中受益,而其他人民群众享受不到同等待遇的情况。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是人民,人民有权利评判是否享受到了应有的权益,同时也具备评判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资格,分析评判结果适当做出变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与信任。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维视角

(一)求真

为人民办实事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基点。“以人民为中心”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的制定源于对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了解,以及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期望。具体来讲,“求真”可以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入手。例如重民生,其以利益为导向,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开展一系列工作,真正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民生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等方面息息相关,要实现“求真”就要了解民生“五难”“七有”“八更”“三感”,根据不同民众对民生建设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共产党“做实事”。

(二)求是

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来看,“求是”在形成该发展思想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其注重逻辑,这一发展思想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可以借鉴的理论,以及真实存在的发展历史,同时还具备现实逻辑,整体来看,该发展思想主要是基于规律维度的“求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持着一脉相承的理论逻辑,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指引着我国众多伟大国家领导人前行的方向,要求所有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永远要记住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不仅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同时还结合了围绕着促进人民发展的毛泽东主席、邓小平同志等的重要思想,理论根基扎实[2]。

(三)求成

“求成”是最终目标,也是切实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键,无论是求真还是求是,相较于求成而言都略显浅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求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认知。讲到求成时便集齐了三维视角,深入分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三维视角可以看出,该发展思想以知行统一观为重点内容,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念,提高思想站位,并付出切实努力。而要实现该目标,还应从融入、身入和心入三方面入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如“身入”,指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现状,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高居庙堂之上指点江山。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促进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文明特色,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价值。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文化复兴,同时要求抓住时代特征,吸纳积极的外来文化,实现促进文化繁荣的伟大目标。若能实现该目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得到极大地满足。不难发现,我国各地区均在积极发展文化工业,并产生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作等新型行业。在信息爆炸时代,这些新型行业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文化繁荣在网络世界似“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为推进文化繁荣又添了一把火。

(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上正轨,但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过大,导致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变得异常艰难。总书记讲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今后应走创新发展之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创新之路指的是不断发展新科技、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要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更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同时,借助高新科技和精英人才打造可持续发展格局,形成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我国采取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举措,2020年开始,我国正式迈进小康社会阶段,消除了长期困扰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如各种先进的农用设施得以广泛应用后,打开了农业发展新局面,不仅农民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以快速获得农业收益,并利用剩余时间外出工作,增加家庭收入。还能在增加农民收益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3]。

(三)改善民生发展建设,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民生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为人民谋福祉。在落实该发展思想的过程中,应注重改善民生建设条件,首当其冲的便是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目标,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薪资问题和利益保障做出了详细解释。除了就业问题外,人民群众较为关注教育问题,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做着努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改革的推进等都在此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另外,医疗保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除了基本的合作医疗保障外,我国还应持续推出更多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优惠政策,减轻就医方面的经济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身为中国共产党人应时刻谨记人民至上原则,工作中切实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甘愿为国家事业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奋斗终身。党校更应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政治素养,使党员干部深刻体会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同时促进文化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展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落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吴爱萍,冷文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专题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7):1-5.

[2]冷文勇,李建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教学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7):6-9.

[3]程兰华,曹大豪.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向度[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01):16-20.

[4]黄晨,梁园,邵思思,陈炤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昆明的实践研究——以昆明市脱贫攻坚为例[J].实践与跨越,2022,(02):169-182.

(本文系2023年衡阳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课题结项,课题编号[2023C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