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 陈缵绪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形态的演进正深刻重塑区域经济发展范式。传统逐利性资本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往往显现出“潮汐效应”——随市场波动剧烈进退,导致区域发展动能不稳、后劲不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耐心资本,以其特有的长期性、包容性和价值共创特征,正在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难题的战略性力量。这种资本形态的转型,蕴含着深刻的制度演进逻辑、空间重构逻辑和价值实现逻辑。
一、制度演进逻辑: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
资本属性的演变始终与制度环境深度耦合。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资本配置模式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客观造成了资本向优势区域持续集聚。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已从绝对差距转向结构差距,传统资本流动模式难以适应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协调发展需求。
耐心资本的出现,标志着资本逻辑的范式转换。其通过延长投资周期、包容成长曲线、共享价值创造的“三重机制”,构建起更可持续的资本循环体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产业投资基金通过长期培育+动态调整的机制,成功推动北京创新资源与津冀制造能力的有机嫁接,展现出制度创新与资本形态变革的协同效应。这种变革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的特性的深化认识,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
二、空间重构逻辑:突破地理界限的价值网络构建
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空间均衡,而是要素重组基础上的功能跃升。耐心资本通过构建“时空双维”的投资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打破行政壁垒,在时间维度上贯通产业链条。长江经济带发展实践中,跨区域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梯次布局,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时空接力。这种资本运作模式,本质上是在重构区域经济地理——将传统的地理相邻优势转化为价值链协同优势。
这种空间重构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其一,形成“强节点+密网络”的资本布局,重点培育区域增长极的同时强化节点间联系;其二,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破解跨区域合作中的制度摩擦;其三,培育“在地化+开放式”的创新生态,使欠发达地区能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融入全球价值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的建设,正是通过“基础研究基金+产业转化基金”的双层资本架构,实现了知识溢出与价值捕获的空间统一。
三、价值实现逻辑:社会效益内化为资本增殖要素
耐心资本最根本的突破,在于重新定义了资本增殖的价值维度。传统资本估值模型主要关注财务回报率、市场占有率等经济指标,耐心资本则建立了包含人力资本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参数的社会价值评估体系。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文旅融合专项资金通过“文化遗产活化+社区参与分红”模式,使古镇保护不仅产生旅游收益,更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值的持续动力。这种价值实现机制,将社会效益从外部成本转化为内生收益。
这种价值逻辑的革命性在于建立了新型的“正反馈循环”:社会效益创造增强区域发展韧性→韧性提升降低系统性风险→风险溢价下降提高资本回报→资本持续投入强化社会效益。贵州大数据产业基金的运作轨迹印证了这一逻辑——前期在数字基建、人才培育等领域的战略性投入,最终通过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获得超额回报,同时催生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进入“深度塑形”新阶段。耐心资本作为连接市场规律与公共价值的战略支点,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版图。这种重塑不仅是空间形态的优化,更是发展范式的跃迁——通过资本属性的制度性变革,构建起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新生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将得到更充分展现,为全球区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