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一场双向奔赴的生产大协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1 1 1 一场双向奔赴的生产大协作 图1.jpg

●王士良团队针对韩国项目订单生产难点开展“头脑风暴”。

2-2 1 2 一场双向奔赴的生产大协作 图2.jpg

超高压钢管生产线

郭新燕

“干得好,干得漂亮。特钢事业部、防务事业部齐心协力完成韩国SK订单,是厂内协作共赢的良好示范。”在北重集团生产经营例会上,公司领导对这两个事业部携手合作完成重点项目订单给予高度评价。

这次两个事业部的协作始于一项紧迫的任务——北重集团与中韩科锐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EAA装置超高压管线项目合同,为国家重大石化项目提供核心设备。

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订单不仅包含高压管线(超高压钢管),还有双管换热器(包括法兰、透镜垫、集合块)等小件零部件。

特钢事业部营销公司承揽合同后,特钢研究院技术人员立即根据产品交付参数指标,组织开展炼钢、电渣、锻造、热处理、机加工序的工艺编制;安全生产部迅速开展投料和生产组织,争分夺秒,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

技术人员将设计方案更新迭代,保证整体工艺最优设计;各生产车间主任绞尽脑汁想办法,把所有人员、设备潜能激发出来;在这场生产协作大攻关的故事里有挑战、有合作、有突破。

穿行于生产一线,笔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在这场生产大协作中,所有人都怀着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超高压管,又细又长,不仅要承受极高的压力,同时还要保证内孔表面的精度和光洁度。面对这一挑战,特钢事业部、防务事业部迅速集结,组成了一支“钢铁侠”团队。

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是材料的纯净度。在特钢事业部特钢研究院里,科研人员日夜奋战,对原材料进行无数次的试验与优化。他们像“炼金术士”一样,精心挑选低微量元素合金,采用先进的冶炼技术,将钢中的有害元素降至极低水平。每一次试验,都在与未知较量、与时间赛跑。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超高压钢管加工过程中,钢管弯曲度较大,需要经过多次校正,保证钢管直线度。由于内孔表面粗糙度要小于0.4微米,珩磨难度大,操作者反复对内孔进行珩磨,直至达到表面粗糙度标准。

超高压钢管的热处理难度不小,钢管性能指标要求严,力学、金相、化学成分都要严格把关,存在反复热处理的风险。特钢事业部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在攻关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钢管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裂纹、内壁的氧化层去除等难题,都考验着大家的智慧和耐心。

他们像侦探一样,仔细分析每一个细节,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保证钢管热处理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

超长钢管的直线度保证,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在防务事业部502车间,大国工匠戎鹏强带领团队从优化加工方法入手,通过改进镗削工装及刀具,使用进口钻头等措施,切削速度提升2毫米/分钟,内孔直线度提升至 0.8毫米/米。

为持续提高超高压钢管的加工效率,他们边干边摸索,通过进一步优化车削流程,在普通车床上增加半精车工序,减少数控车床精车时的切削量,减少精车加工时间,超高压钢管精车时间由51支提高到86支,提高了精车的加工效率。

双管换热器的生产组织不同于高压管线,产品规格、技术要求各不相同,且需要与管线装配后进行精细涂油、包油纸除锈处理后再装箱验货。

特钢事业部生产部门与防务事业部,根据钢管水压、自增强试验能力、用户交货需求,他们倒排节点,制定生产网络,最终高质量交付客户。

这样的合作协同,不仅节省了外委费用,也为今后承制此类产品积累了工作经验。

然而,生产的难关一重又一重,零部件中的透镜垫加工参考文本少、生产难度大……该如何突破,防务事业部一时难以捋出头绪。

夜色阑珊,604车间灯火通明。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士良为首的专项组进行联合攻关,他们现场办公,解决加工瓶颈,每一个人畅所欲言,遇到走不通的地方,复盘各工序,不给思维设禁区,做到小问题不过班,大问题不过天,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

透镜垫的球面表面光洁度要求在0.2微米,从刀具的选择、参数进给量的选择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技术人员李琨手持精密的刀具,像雕刻师一样,在内壁精雕细琢。他们不仅要保证尺寸精度,还要确保表面光洁度达到极高标准。每一次切削,都是在与微米级的误差进行较量,稍有疏忽,便可能前功尽弃。

经过一周多的时间,磨工、珩磨工、车工、技术员多人查漏补缺齐上阵,一连串难点经过抽丝剥茧,找到了头绪,催生出了“超高压镜面切削操作法”,攻克了球面表面光洁度加工难题。

“手拉手”合作不是单向“输血”,而是双向奔赴。在笔者采访中,两个事业部都用“双向奔赴”来形容两个事业部的关系。这是对举整个公司之力、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