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永顺莓茶: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专访永顺县委书记、县长向加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1 1 1,永顺县委书记向加.jpg

●向加茂(左二)在大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调研莓茶产业。 本报记者 彭慧 摄

本报记者 彭慧

在湘西土家山寨的巍峨群山之中,永顺莓茶作为被土家族奉为神茶的特色农产品,不仅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更已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2019年,永顺莓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最新版的药食同源物品名录;2020年,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同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永顺县中国古莓茶之乡的称号。如今,永顺莓茶正稳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那么,永顺莓茶产业究竟具备怎样的魅力?未来又将如何持续发展?近日,企业家日报记者对湖南省永顺县委书记、县长向加茂进行了专访。

记者:向书记,永顺莓茶作为土家族的传统饮品,其独特之处在哪里?目前的产业规模如何?

向加茂:永顺莓茶是我们土家族心目中的神茶,拥有几千年的利用历史。目前,野生莓茶主要生长在我们县原始次生林海拔500-1200米以上的红砂岩与丛林之中,集中分布在毛坝、万坪等乡镇。这些野生莓茶藤株攀于树木、向阳生长,部分茶藤如成人手腕般粗细,长度达数十米,藤龄超百岁,具有极高的研究、保护和培育价值。

经权威机构检测,永顺莓茶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高达40%,花青素、黄酮含量也极高,被誉为植物黄酮之王血管清道夫

截至目前,永顺莓茶种植总面积已达11.2万亩,鲜叶年产量1.2万吨,总产值6.57亿元,带动8000余户3万余人增收。我们计划到2030年,将莓茶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鲜叶年产量达到2万吨,年产值突破1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稳步推广莓茶新品种种植,使标准化茶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同时,积极开发莓茶二氢杨梅素提取和莓茶花草茶、速溶茶、莓茶含片、莓茶洗护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撑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保障产品质量方面,我们将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对茶园管理、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此外,还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及物联网系统,推动莓茶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4-2 1 2,永顺县委书记向加.jpg

●向加茂(右二)走访莓茶企业,了解茶企开发的新产品。本报记者 彭慧 摄

4-3 1 3,永顺县委书记向加.jpg

●向加茂(左一)在永顺县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调研。永顺县委办 供图

记者:政府在支持莓茶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

向加茂: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全面的政策扶持矩阵。首先,在基地建设方面,对县域内符合永顺莓茶相关技术标准、执行相关技术规程的经营主体,授权使用永顺莓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积极帮助经营主体申请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给予奖补。

其次,在产品加工方面,大力支持莓茶主产乡镇的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提升和加工扩能。对获得SC认证的企业,在资金方面给予奖补,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最后,在产销对接方面,积极鼓励莓茶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农业博览会、产销对接会等活动,给予参展费用补贴,帮助优质企业参评各种奖项,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莓茶产业的产销对接,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记者:政府的政策扶持非常全面,那么永顺在推动莓茶产业升级方面又有哪些具体举措呢?

向加茂:在产业升级方面,我们主要走了标准化之路。首先,强化科技支撑,与湖南省农科院茶科所、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建立莓茶专家工作室,并邀请湖南农大禹利君教授团队深入乡镇实地指导。

其次,加强技术集成,加快品种选育繁育基地建设管理,筛选鉴定出莓茶新品系种1-3个,并集成推广莓茶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同时,积极申报制定了湖南省地方标准,科学指导永顺莓茶生产。

在采收管理方面,严格执行湖南省地方标准和《永顺莓茶》团体标准,加大莓茶采收标准宣传力度,规范市场销售行为。此外,还积极推进精深加工,支持大丰生态农业公司开展二氢杨梅素提取等精深加工项目,提升莓茶产业附加值。

在品牌营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莓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博览会和产销对接活动,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永顺莓茶先后在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展播,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同时,组织开展了斗茶会等活动,巩固稳定了一批老客户,发展了一批新客户,采购订单实现逐年增长。

记者: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永顺莓茶在品质保障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具体情况?

向加茂:品质保障和技术革新是永顺莓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品质防线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强化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选育。与刘仲华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大力实施永顺莓茶种质资源圃项目建设,扶持大丰生态农业公司开展野生古莓茶研究,并在芙蓉镇发树村新建永顺莓茶良种培育基地50亩,入库登记保存莓茶种苗资源8万余株。同时,建立品种资源信息数据库,成功选育出了永顺莓茶1号、永顺莓茶2号等优良品种。

其次,强化了标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的要求,规范了种植经营标准。县茶叶办、县茶叶协会统一管理永顺莓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使用,合理布局种植规模,开展订单种植,加强行业自律,统一生产标准。还建设了标准化茶园,规范用肥用药,防控病虫害,统一产品级别,稳定销售价格。此外,选送了86名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培训,实现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湖南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的全覆盖,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增长,成功打造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永顺莓茶)标准化生产基地9万亩,莓茶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了6.5万亩。

在技术革新方面,采取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等形式,从抗病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病害防控、高产栽培等方面入手,破解了一系列难题,去除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逐步建立健全了永顺县莓茶技术推广体系,充实了技术队伍,配备了技术装备,强化了技术服务。同时,加大了莓茶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以原茶为主,多品类茶产品并行,研究开发了多种莓茶制品和衍生品。

记者:永顺莓茶目前的市场攻略和品牌力量是如何构建的?

向加茂:永顺莓茶的市场攻略主要围绕三种经营销售模式展开:小规模个体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社主导的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以及企业引导型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其中,企业引导型经营方式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有效推动了莓茶产业的升级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将融通民企资源,构建城乡莓茶数字供应链,目标是打造一链两端六平台。其中,一链指以大丰生态为链主企业,组建大隆莓茶供应链平台,链接多家龙头企业,整合上游加工厂、合作社及仓储、物流等资源,同时打通下游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借助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支持,打破信息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茶农增收、消费者受益,提升市场增量。

两端指研发注册中国莓茶网及微信小程序,搭建数字供销平台,展示莓茶文化、统一标准、发布行业信息、分析市场趋势,并撮合上下游交易,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六平台则为莓茶产业搭建了生产加工、品检溯源、品牌宣传、线上销售、人才孵化、供应链管理六大数字平台,实现对莓茶企业生产、品控、宣传、运营、服务、管理的多维数字赋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品牌力量构建方面,我们深知品牌是产品的灵魂。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莓茶制作工艺,聚焦其药食同源利健康的品质特性。通过深挖永顺莓茶绿色、富酮、回甘的产品特征,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独特品牌。永顺土家莓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卫健委列入药食同源目录。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发新的品牌商标,如溪州莓茶、司城贡茶等,目前已有20余个。永顺莓茶也入选了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并获评湖南茶叶三茶统筹示范品牌。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我们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举办品鉴会、茶文化节等活动,并利用各类媒体广告平台,加快建立现代品牌营销模式。我们将以品牌为引领,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形成品牌支撑、品牌引领的产业发展大格局。

记者:永顺县在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依托红色资源和莓茶产业优势,实施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及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

向加茂:2023年,我们成功争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金5070万元,并通过其他财政资金、社会融资、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实施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该项目围绕全面乡村振兴目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农文旅融合为主线,乡村产业发展为抓手,分两年时间建设了34个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项目,覆盖了5个红色资源富集和莓茶产业优势乡镇,涉及15个村(社区)。

项目实施后,示范区内莓茶等产业持续壮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具体带来了三方面的显著效益:一是示范效应好。示范区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有效聚合了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形成了产业链集群效益,成为县域红色旅游引领样板区、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宜居和美乡村标杆区。二是经济效益好。示范区内红色旅游收入达到1.18亿元,增长了18%;莓茶等优势产业实现产值4.6亿元,增长了20%;乡土文化体验游收入达到0.96亿元,增长了35%。同时,区内村集体经济增长20万元以上。三是社会效益好。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了群众收入增长。直接带动脱贫户14354597人、监测户9452832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00元以上;直接实现示范区劳动力就业2500人以上,区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提高8%以上。这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永顺县在莓茶产业发展方面下足了功夫,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升莓茶产业的发展质效?

向加茂:发展莓茶产业是永顺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提升莓茶产业发展质效:

一是完善发展规划。我们将结合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产业现状,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划定优势地域范围。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划发展茶叶面积达到15万亩。

二是壮大经营主体。我们将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支持经营主体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加工能力,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将加强与顶级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保护利用莓茶野生种质资源,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研发开发莓茶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四是强化宣传推广。我们将打响永顺莓茶公共品牌,制定品牌使用管理规定,统一包装标志标识,加强品牌使用监管。同时,持续举办参加各类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永顺莓茶,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五是推动融合发展。我们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带动作用,推动茶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张鹏、钟瀚霖及永顺县融媒体中心对本文也有贡献)

4-4 1 4,云雾缭绕的永顺县砂.jpg

●云雾缭绕的永顺县砂坝镇半山生态农业莓茶园基地。张美丽 供图

4-5 1 5,茶农在采摘莓茶。 张美丽 供图.jpg

茶农在采摘莓茶。  张美丽 供图

4-6 1 6,茶农在手工炒莓茶。瞿章勋 供图.jpg

●茶农在手工炒莓茶。瞿章勋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