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锦
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12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会议,贯彻落实举措。推动中央企业提升改革攻坚突破能力,突出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确保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取得经得起检验的改革成果;突出抓好新一轮改革方案谋划,释放更加积极的改革信号,更好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作表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统筹”“两个要实施”“九大任务”“五个针对”。“五个统筹”就是五个结合,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那么,2025年国企改革与发展也有个结合问题,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改革“五个统筹”。我们认为,2025年的国企改革,要坚持用好中央宽松政策与国企自我赋能相结合,着力提升抓好2025年的经济质效;要坚持功能性改革与制度性改革结合,目前以功能性改革为主,与制度性改革同步进行;要坚持巩固核心功能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结合,围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把2025年改革与新一轮改革相结合,谋划好“十五五”规划新一轮改革;要坚持高质量改革与高水平安全相结合,着力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要坚持激发活力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着力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也就是不能单纯就改革抓改革,改革只是手段,把经济搞上去,把新国企搞上去才是目的。这是笔者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理解。
2025年国企改革仍然是艰难的一年,甚至是更加困难的一年。国有企业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都与国有企业有关系。近年来,尽管我国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总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在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仍有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而需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功能。2025年党中央对经济工作提出“九大任务”,这是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背景。包括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都是国企改革要重视的问题。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力争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明年将迎来全面收官。2025年将聚焦重点难点,进一步提高经济质量,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布局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公司治理,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2025年国资央企的改革发展,国资委明确,总体上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优化结构,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高质量完成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可大致分为三大板块,对于实施深化提升行动有“三类任务”。
第一类任务是经济发展高质量性质的改革。包括扩大内需与国企质量效益问题;第二类任务是功能使命性任务,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更好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更好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是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安全。第三类任务是体制机制性任务,也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二是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三是围绕完善监管服务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现在就坚持巩固核心功能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结合,提出笔者对2025年国企改革与发展的认识:
一、要围绕发展质量效益提升,进行经济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提升应对周期波动能力。经济增长与质量提高仍然放在首位。增强国有经济核心功能首先要提升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自身的能力。国有企业自身能力提高是国有经济增强核心功能的前提。而国有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提高效率,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活力、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此,要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效能,坚持“一利五率”经营指标,利润总额仍然是总抓手,利润总额稳定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特别重视资金流,具体包括着力夯实经营发展基础,加强集团管控和资金集中管理,加大拓市增收、降本节支力度,切实改善经营性现金流。
二、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提升产业融通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抓好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三、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全面创新的有效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提升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按照国资委此前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构建支持国有企业全面创新的有效机制。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指导企业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占比,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支持国有企业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鼓励全员创新创造的制度机制。探索建立更加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资监管体系,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支持国有企业大胆试错,着力当好发展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四、要切实抓好体制、机制性改革,高质量完成推动国有企业提升改革攻坚突破能力。从监管制度上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与国有经济功能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深化国有资本预算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政资分开。在企业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科学管理和现代化公司治理的关系,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营机制方面,“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真正按市场机制办事。在人才方面,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突出各类激励政策的创新创造导向,做实做细合规免责机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组织形态变革,大力去行政化、机关化,探索扁平化管理、平台化运作等模式,提升对市场环境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促进人才、技术、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打造创新领先、功能突出、治理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国企,
五、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相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要着眼于产业链安全,要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进行投资布局,尤其是要加强在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布局,严控产业链断链风险。坚持激发活力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着力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坚决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责任,强化内控执行刚性约束,确保自身发展安全,在改革内容中,以穿透式监管为抓手完善监管体系,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得到高度重视。
六、要在国企改革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同新征程国企职责使命相适应的党建引领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既需要在优化布局结构、完善经营机制、健全监管体制等方面攻坚克难,还面临企业差异、行业差异、区域差异等客观实际,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把牢正确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强大合力,使国资国企改革行稳致远。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贯穿改革始终。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围绕解决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进一步抓紧抓实基层党建工作,动态优化基层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以上所说六种能力,是围绕2025年国企改革的六项任务来讲的,实际上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思路,是履行国有企业使命责任的六种能力。可以认为,这个思路是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紧密结合,逻辑上是“顺”的。从本质上讲,是国企管理在国企功能性改革时期的新境界。
我们期待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从而推动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履行国家战略使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国资国企改革将展现新气象,取得新突破。
● 日照京杭林产家具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设备前忙碌。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