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张俊良:“硫”光逐梦赤子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 图为张俊良逐一核实测试流程闸门。摄影:雷震中.jpg

张俊良逐一核实测试流程闸门。雷震中 摄影


■ 丁会  文钊

12 9 日,西南油气田川东北作业分公司迎来重大突破,企业技术专家、钻井工程一级工程师张俊良率团队成功完钻罗家 21 井,于西南油气田川东北高含硫区块首开先河,实现四开造斜段、五开水平段一趟钻,树起行业新标杆。当下,该井正有序完井,记者趁张俊良休整之际,听他回溯自己长达 20 年征战高含硫气田的跌宕历程。

“不能光羡慕,得学过来、超过去”   

2003 7 月,张俊良大学毕业,意气风发地投身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初入职场,本以为能凭理论知识大显身手,却被高含硫气田开发的复杂现实泼了冷水,地质复杂、气体高危、工艺严苛,难题接踵而至。

编写气田开发方案时,望着堆积如山的地质资料,他只觉头皮发麻,跟着老师傅逐字逐句抠细节,频繁跑现场核数据,历经十几版修改终入门。此后,张俊良日夜扎根资料室钻研文献,模拟开采流程,人虽消瘦却收获实操经验与同事认可。

2006 3 25 日,罗家 2 井突发套管破损、气体泄漏事故,高含硫气体如脱缰野马般窜至地面,刺鼻气味瞬间弥漫开来。张俊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险。

“现场那股味儿,熏得人直想吐。”张俊良语气凝重,“眼看着硫化氢往上冒,就一个念头——赶紧堵住!”他穿梭在设备间,协助搬运抢险物资、检查封堵装置,双眼布满血丝,累到腿打颤,历经这场生死考验,井控安全的重要性被深深刻进了张俊良的骨子里。

2012 11 2 日,张俊良登上开往川东北天然气项目的列车,这是中国陆上最大天然气对外合作项目,承载着他二次追逐高含硫的希望。

“看到人家那套流程,才知道差距在哪。”张俊良感慨道,“我们不能光羡慕,得学过来、超过去。”面对雪佛龙公司先进技术,他不卑不亢,跟班学习、大胆请教,从 LJ11H 井打捞作业到 LJ15 井故障处置,全程参与,汲取国外经验,成功破解难题,为项目挽回巨额损失。工作之余,主动钻研水合物可视化系统,努力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夜里,他挑灯复盘,将所学所思整理成册,笔记写满一本又一本。

2019 9 6 日,B 集气站原料气泄漏。10 10 日,中石油接管作业权,张俊良临危受命,出任采气中心站临时负责人。此后对讲机不离身,寒来暑往,巡检、大修、高风险作业现场总有他身影,用手测温、耳听气流,不放过任何潜在隐患;闲暇便组织线上培训,提升团队实力,保安全、促生产,二十余载如一日,在高含硫气田开发路笃定前行。

拔头筹缔造“川东北速度”

2022 118 日,西南油气田川东北区域的罗家 24 井喜讯频传,日产气量与无阻流量双创新高,纪录刷新,团队欢呼沸腾。佳绩背后,是数月艰辛攻坚铸就的辉煌。

“嘉陵江恶性井漏突发,如洪流难遏,泥浆倾泻,危及井的安全根基。”谈起这段经历,张俊良感触颇深,“当时钻完井、放喷测试、生产作业交叉并行,现场嘈杂忙乱,风险如影随形,好在我们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实现‘日产超百万、无阻流量超千万’,咬着牙也得往前冲。”

那些日子,团队人人兜里揣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方案细节,日夜坚守现场,饿食干粮、渴饮矿泉,方案细节烂熟于心,反复论证优化。

测试关键节点,凌晨 3 点的井场灯火通明。张俊良紧盯井下安全阀试压一丝不苟,外籍员工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直到产量达标那一刻,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张俊良说最终仅耗时 3 个月,团队便高效完成防喷器国际租赁全流程,填补白油基泥浆兼容性测试空白领域,勇闯钻采同步技术禁区,凭多项领先指标在西南油气田拔得头筹,缔造“川东北速度”。

“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累是真累,但成就感爆棚。”张俊良眼眶泛红,“这么多兄弟没日没夜拼,值了!” 雪佛龙起初对团队技术存疑,外国专家来巡查时,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眼里满是审视。

但看到攻克系列难题,罗家 24 井无阻流量刷纪录,态度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他们主动拉着大伙,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连说“厉害”,还组团来交流学习,围着设备、资料反复研讨,这认可对张俊良及团队都是莫大鼓舞。

“把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再往前推一把”

2022年,罗家 24 井开钻后,张俊良扎根井场 165 天,每日工作超 14 小时,井场于他而言就是分秒必争的战场。

“固井作业时,滚烫水泥浆冒着蒸腾热气,施工工序衔接稍有差池,整口井就废了。”张俊良说尤其是在7"尾管悬挂固井这关键一步,涉及 5 家承包商协同作战,所有人紧盯设备参数,汗如雨下,不敢有丝毫懈怠,稍有差池,整口井便功亏一篑。

“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困了就用冷水冲脸提神,累了想想高产目标便又有了动力,大家都在拼,我更不能退。”这段驻井经历,让他技术实操更娴熟,应对突发难题更从容,夜里设备出故障,听个声响、摸下温度,心里就有数。

工作之余,他潜心学术,近 20 年撰写 20 余篇高质量论文,在权威杂志频频署名,自研设备获国家专利。为攻克英语难关,休假时他投身美联英语学习,连拿最高级别 M6 证书,与外方交流再无阻碍。

由于川东北区块地质复杂,常规钻头下去没几下就磨损报废,“嘎吱嘎吱”响几声就歇菜了。为解析钻头参数、提出提速方案,张俊良收集全球同类地区钻头资料,办公室堆满文件,人都快没地儿落脚,反复对比分析,结合区块特性和团队琢磨出定制化方案。新钻头下井,机器高速运转,岩屑“簌簌”往外冒,效果立竿见影。

引入新技术时,从 Trulink 高精度随钻测斜到小井眼随钻测井一趟钻完井,他率团队躬耕细作,精准校准、实时优化,降本增效,开创稳产高产新局面。

发表 SCI 论文、拿下多项专利,张俊良努力平衡繁忙工作与科研。夜里井场安静下来,只剩虫鸣,他就着昏黄灯光,翻开笔记本梳理实践难题、解决方案,逐字敲成论文;遇到技术创新点,兴奋得睡不着,立马画图、写说明,趁热打铁申请专利,让经验成果惠及更多同行。

“荣誉是鞭策,技术路没尽头。我就盼着带出更多精兵强将,把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再往前推一把!” 二十年来,张俊良斩获集团、公司多项荣誉,却初心如磐。未来,他誓将带出更多技术骨干,继续勇闯技术无人区,在高含硫气田续写传奇,向着更高峰攀登,让 “硫” 光长耀油气开发征途,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辉煌持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