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开新时代奋进的北重画卷,总有一个个孜孜不倦的奋斗身影,这些在北重发展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名字,总会被时间铭记。
在70年的发展征程中,北重集团有许许多多爱国奉献、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兵工人,他们有的在奋斗中创造非凡;有的用一生来钻研技术;还有的,看似平凡,却用常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温暖我们的记忆。
回望时光流转,画卷里有很多难忘的故事——
在北重集团拉开建设序幕之际,工厂第一任总工程师吴运铎来到荒凉的大青山脚下,将人民兵工精神的“火种”播撒在北重大地上。
茫茫戈壁记得,老一辈兵工人的光荣事迹。周呈祥竖起第一面拓荒者的旗帜,田之文、傅安生、于正心等老一辈创业者,相继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第一门100毫米坦克炮、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第一门57毫米高射炮等产品。漫漫黄沙记得,他们在最艰苦的一线,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献完青春献子孙,谱写了北重集团70年的创业史、奋斗史。
总有一些人,在改革创新浪潮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以“创”破题,以“新”突围,创新先锋雷丙旺、胡永平等书写了北重集团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极端制造的“大国重器”——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拔地而起,一根根厚壁无缝钢管挤压而出,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中国从此把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大国工匠戎鹏强攻克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深孔科研加工难题,实现了我国在高精度、大体量风洞加工制造上零的突破,使我国风洞技术研发跻身世界一流方阵;“双车王”郑贵有的“郑贵有细长轴切削法”“郑贵有圆锥切削法”等11项先进操作法,解决了军品科研试制中130余项加工技术难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士良先后完成100多项技术攻关,完成相关重点型号项目等大大小小82项关键技术攻关,获得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自创特色操作法5项……这些令人自豪的成绩单里,闪耀着技能人才不忘初心、产业报国的奋斗者最美的样子。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敬业奉献的路途中,以陈文学、郭建峰为代表的党员模范,他们用热血和忠诚刻画了央企责任形象。退休不退“岗”的陈文学坚持发挥余热,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企业、学校、社区、养老院等地方,累计展出300多次,行程1000余公里,被人们称作“流动的雷锋精神宣传站”。点亮乡村发展梦想的“兵三代”郭建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把群众期盼牢记于心,寻求资金支持、争取扶贫项目、为村民办好事,展现着新时代兵工人的使命担当。
以廖丽娟、师艳芳、吴志鸿、特钢事业部101车间女工等为代表的巾帼标兵,她们在不同岗位上挥洒汗水,激扬巾帼之志、尽显巾帼风采。
数控设备维修领域的“女状元”廖丽娟扎根维修设备领域16年,处理紧急故障百余次、突破技术攻关项目400余项;“数控探路者”师艳芳,刻苦钻研操作技能,自学掌握了产品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完成了由单一数控加工操作到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跨越,解决了多个难啃的“硬骨头”。
在青春逐梦的赛场上,以刘彦冰、王宝宝等为代表的兵工青年,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刘彦冰参与完成多项国家重点装备型号工程、公司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掌握多项“真功夫”,是名副其实的“多能工”,更是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共青团十九大代表王宝宝作为新时期的产业技术工人,积极参与多项技术攻关,总结提炼了“王宝宝制模操作法”,并推广使用, 22岁便成了公司最年轻的班组长之一。
七十年薪火相传,北重集团在强军报国的征程上,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一代代北重人的智慧与力量。他们书写着自己的奋斗故事,与公司“双向奔赴”。他们与公司的故事,还在继续…… (高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