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超
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兴建的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在更好履行强军首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坦克的摇篮。不仅如此,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一机集团也成了铁路车辆、应急救援、公共卫生装备、新型农机、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等领域产品设计制造及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企业,一机集团这一老牌国有企业正焕发生机活力。在这背后,科技创新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披荆斩棘
高歌前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回首过往,一机集团70年峥嵘岁月,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建设史,是一部自力更生、创新拼搏的强军史,是一部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创业史,也是一部薪火相传、把一切献给党的奉献史。
1954年,国家建委正式批准在包头建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厂”便与国防现代化的发展与崛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0世纪50年代艰苦创业,提前完成59式坦克制造计划,在1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隆隆驶过接受检阅,展示了中国坦克从无到有的辉煌进步。20世纪60年代自力更生,经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重大转折,克服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制“601”号钢,建立自己的坦克用钢体系。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挥汗苦干,始终秉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思路,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陆军装备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一梯队。
“十三五”期间,96B坦克在国际军事比赛“坦克两项”赛上连续多次表现优异。99A坦克和15式轻坦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气势磅礴呈“箭”形行进在地面装备方队的最前列。履带式森林消防车、运兵车等7型装备列入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系统装备现代化建设目录。进入“十四五”,珠海中国航展上10型12台装备闪耀亮相,向世界展示一机雄厚的研发制造能力。
70年间,从创建初期仿制到填补一项项空白、创造无数个第一,一机集团取得的成绩凝聚了一代代人的智慧与汗水。
跬步千里
忠于创新科技促厚积薄发
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征程中,一机集团始终坚持每年按不低于销售收入3%提取和投入科研经费,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十三五”期间提取比例达到4.5%以上,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装备新产品贡献率达到83%、民品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7%。
立足新一代战争与装备发展需要,一机集团紧跟前沿发展方向,加强应用场景研判,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机械化为主体的科研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构建基于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新域新质产品科技研发体系。2022年12月,成功完成“特种车辆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层级科研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硬核实力”。一机集团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国家级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国内优势研究力量,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作用,在特种车辆设计、先进传动、智能焊接及装配等技术领域形成了多项成果并得到应用,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
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机集团70年来,大力培养科技领军型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大国工匠(含培养计划)2人,全国技术能手29人,此外还拥有6座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识变应变
产业转型源于高瞻远瞩
进入新时代以来,一机集团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持续不断地对“数智工程”实施方案加以优化与迭代,加速构建起业务数据深度融合的“一张网”,大力加快“数字一机”的建设进程。
围绕着新型产品数字化试点建设的任务,展开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正向研发模式的论证工作,顺利完成产品典型部件的全三维模型设计以及实物的试制、装配和调试。将生产线仿真技术与VR技术相结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大型铸钢件清理打磨智能化装备、车辆迷彩图案机器人智能喷涂装备,达成典型工序“机器换人”的示范应用,建成 3 条数字化生产线示范线,以点带面地推动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落地生根。
加速数字运营模式的构建,达成质量、安全、物资、生产、设备等17个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展开典型业务数据分析模型的构建以及业务综合看板的建设,顺利通过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能力成熟度三级评价。构建起“服务+技术”的数智运维团队,塑造出“可视化数智运维”的全新模式。
凭借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获取了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成立数构工业互联网公司,在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化等领域精心耕耘,是集团公司唯一一家被评为工信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获得 IDC、ICP、ISP、EDI 四证许可的工业互联网公司。
70年的风雨征程,一机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机集团将继续秉持“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坚定履行强军首责,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