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刘国华: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改革的推动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贾彪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刘国华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技术前瞻性思维以及扎实的实施经验,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领域的领航者。刘国华不仅是中国最早开始倡导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管理系统“平台化架构”研发的行业先驱之一,更通过持续的专业文章向中国企业及管理软件供应商推广信息化改革的先进技术架构与理念。他成功为法国凯捷咨询、用友政务、金蝶软件、远光软件、杰软科技等大型管理软件公司或咨询头部企业提供ERP平台化开发的架构策略与技术咨询建议,更帮助苏宁电器、AO史密斯、首钢集团、五矿集团等各领域内头部企业构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力推动中国企业信息化改革及应用开发模式优化的进程。

他用打造行业成功“应用灯塔”之光,照亮了大、中小各类企业通向信息化管理的正确道路,用自身的犀利洞察和技术变革突破了企业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瓶颈,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改革,包括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信息化管理与拓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行成于思 洞悉企管行业痛点

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与改革的疆场上驰骋二十多年的刘国华,在思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当下和未来之余,也时常忆起自己从苏宁售后服务中心经理起步,历经磨砺,逐步成长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改革先驱的非凡历程。

纵观中国企业信息化改革历程,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随着计算机企业应用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以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于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愈发迫切。当时,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了ERP系统的应用,准备尝试通过实施ERP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ERP系统最早诞生于德国,是一套集成了企业各项业务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涵盖了企业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等多个方面,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方面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和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对ERP系统应用技术与实施了解也不足,这使得ERP在中国企业的普及进展非常缓慢。因此,各大ERP系统供应商,也开始对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大力投入研究。但发源于德国的ERP系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本身就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在中国企业管理中发挥信息化系统真正的作用是行业亟待解决的困境。

当时的刘国华,曾在日本大洋电子株式会社工作,负责南京合资公司筹建,同时学习跨国企业精细化管理,加上其信息工程专业背景,使他对国际性企业规范清晰的流程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有深入的认知,这为他日后在企业信息化改革领域的深度开掘奠定了基础。

苏宁创业 引领软件系统革新

1997年,刘国华带着专业背景和企业管理经验加盟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苏宁电器集团。这里,成为他探索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第一站。

上世纪90年代的苏宁正处于企业成长期,一个旺季10万台以上的家电订单使刘国华所在的售后服务中心心力交瘁。尤其是夏天的空调,没有人能够受得了在40度这样炎热的天气,空调报修之后却一直没有工作人员上门修理的焦躁,售后服务中心的投诉电话几乎没有断过。因为在当时,所有售后服务订单都是人工填写,纸质数据也是在门店、销售中心、物流、售后服务等不同部门之间人工流转,这就不可避免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脱节。例如,客户在门店购买空调填表时约好了安装时间,由于物流中心送货与安装部派工信息“脱节”,会导致安装工人已经到达客户家,而空调还没有送到,或客户因故改变安装时间,只通知到门店而没有及时更新到安装工人手上。订单量小的时候还能协调,但随着苏宁电器业务高速增长,人工处理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刘国华意识到,这正是一个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契机,售后订单的送货、安装、维修、保养、工人派工管理与客户服务都可以通过系统化流程与应用软件来解决,如果能开发一套完善的售后服务应用管理系统,将所有服务订单与业务处理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中,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售后服务管理的效率,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于是,刘国华向苏宁集团果断提出开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开创性建议。

随后,他调任苏宁集团IT部门经理,负责主持该系统的研发、实施财务、业务系统的整合。在这个从“0”到“1”的过程中,刘国华带领团队与知名高校计算机领域专家合作,针对苏宁庞大售后服务体系进行优化调整,首先梳理优化各项业务流程、节点控制及各部门岗位工作职能与业务统筹管理,然后自主创新开发应用系统,用不到两年时间开发出国内首个零售行业售后服务系统。这套系统将客户的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等全过程的服务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处理,还配套建立了100多席位的呼叫中心,24小时为客户服务,实行100%客户回访,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整个系统研发的过程中,刘国华充分发挥了其信息工程管理的专业优势。为了系统日后的延展性考虑,他和相关专家共同商议,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平台化架构开发的思路,固化了不同产品在业务流程中的标准共性部分,提高可重用性,再提供多个可延展的平台接口,以应对苏宁之后可能会遇到的产品及业务的拓展。

刘国华主持开发的这套系统是苏宁进行售后服务信息化管理的开始,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售后服务水平,使苏宁收到的投诉大幅减少了约80%,更为苏宁日后整体的信息化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助力苏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关键优势。

与此同时,这也坚定了刘国华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平台化架构开发的信心,更让他充分意识到中国企业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他希望信息化管理软件能够为更多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带来切实的益处。为此,刘国华从未停止追求自身提升,工作之余,他利用一切可以把握的机会和资源,在2005年取得了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对所踏足领域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使刘国华不断深入学习,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他的思维与格局也在同步扩大。

行业延展 推动企业改革浪潮

在苏宁售后服务系统成功实施后,刘国华开始专注更广的信息化管理范围,包括ERP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但在当时,ERP的概念在国内还远未普及。在刘国华看来,要推广ERP系统,首先就要让更多人知道它,这是大规模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革的第一步。为此,他通过大量的专业文章,分享了ERP的理念、成功与失败案例的研究等,让更多中国企业高管与经理人,能够充分理解ERP,进而有效实施、使用ERP。自2000年到2014年的十余年间,刘国华对企业信息化理念的传播推动着不同行业开始进行信息化改革,同时用友、金蝶、远光、SAPoracle等中外软件供应商也迅速在中国市场崛起。

纵使理念已经推行,但企业的数字化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系统帮助更多企业完善信息化的改革,刘国华毅然踏上创业征程,创办上海柏格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此期间,他为用友、金蝶等众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与创新策略。面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专业壁垒和复杂的匹配问题,刘国华提出运用自己多年前就创想到具有前瞻性的“平台化架构”理念,即面向对象建模、搭建平台的开发方式。相较传统的代码开发,将同业中不同企业百分之八九十的共性需要功能保留下来,搭建成平台,其余功能只需要在此基础平台上做个性化开发延伸拓展。以用友政务为例,刘国华在2005年为其提供顾问服务,推动其“三维统筹”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他的咨询建议下,用友政务改变了传统的代码开发方式,采用平台化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这一变革使得用友政务的软件产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开发效率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除了面向各类服务企业的软件商,刘国华的这一原创性技术架构与理念也大大惠及了使用这些应用系统的最终企业用户。这种平台化开发方式大幅提高开发效率,原本需要2年的开发周期缩短到几个月,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经济成本,而国产管理软件厂商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刘国华被世界“五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法国凯捷(Capgemini)咨询(中国)公司CEO苏启明先生聘为CEO COACH,帮助凯捷咨询制定和实施中国市场战略,为凯捷在中国ERP实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008年,作为万国数据(GDS)早期创始人之一,时任副总裁的刘国华协助公司制定、实施新的战略市场定位,即针对企业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的业务方向,通过灾难备份、灾难恢复来帮助企业实现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业务连续性管理),以应对像9·11这样的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导致的重要数据丢失、破坏等数据安全问题。如今,万国数据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数据中心和IT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以其卓越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在信息化时代强势领跑。

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领航者和弄潮儿,刘国华在思想、理论和技术层面为这个行业做出了极具影响的贡献。他不仅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在中国民营企业的黄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国华在企业信息化改革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显著成就,为他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赞誉和尊重,更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对于未来企业信息化改革的走向,刘国华有着敏锐而精准地判断。他坚信平台化架构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持续深化,软件须能更敏捷地响应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在企业决策中的影响力将与日俱增,大数据分析将成为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依据。刘国华表示,他将坚定不移地在企业信息化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为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