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在创新的天空比翼齐飞 ———记江苏油田杨莲、付江徽的夫妻创客之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5-2 2.jpg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永远充满活力的良药。展望前景,眺望油田的美好未来,这一对夫妻创客信心百倍。

■ 杜宗军  姜松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老家无锡的杨莲,身材娇小,面容清秀,像典型的江南女子。作为中国石化江苏油田采油一厂采油特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工匠、扬州市最美巾帼发明者,“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25年来,杨莲始终扎根在采油生产一线,和丈夫付江徽在创新的天空比翼齐飞,“妻唱夫随”,把难点当成创效点,痛点当成降本点,一心一意搞革新。近10年来,夫妻俩完成公司级成果51项,国家、省部级以上成果16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4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我得多做点什么,才对得起这么多荣誉”

1998年,不到20岁的杨莲技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石油人。她敬业爱岗,勤学苦练,12万字的工作笔记、每天3小时的学习时间,她很快成为采油女工中的佼佼者。在休息时间,她还自考了本科。2010年,杨莲参加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0年职业技术竞赛”,一鸣惊人夺得金牌,实现了江苏油田多年零的突破。随后进入采油一厂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成为采油高级技师、主任技师、特级技师。杨莲说:“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很多采油工一辈子也干不到高级技师。”

荣誉接踵而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工匠……面对数不清的鲜花、掌声和赞扬,杨莲诚惶诚恐心发虚,她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我得多做点什么,才对得起这么多荣誉。”

做什么好呢?和丈夫认真讨论之后,她很快找到了答案:“带头搞创新,从解决最小的生产难题做起,让工作更省时、省力、省心、省劲,让油田更省钱降成本。”杨莲天生性格认真严谨,又精通电脑制图,善于总结归纳、点子多。而付江徽动手能力强,现场工作经验极为丰富。这一对“创客夫妻档”简直是技改创新的绝配。

付江徽随身带着工作笔记,遇到难点痛点,赶紧记下来,无数创新的点子就是从中跳出来的。有时一大早,灵感来了,头不梳,脸没洗,夫妻俩随时讨论个没完。

她带领团队研制的油井带压加药装置,有效杜绝了化学药剂泄漏、天然气外排、操作人员中毒等安全环保事故,年创效达20余万元;设计的化学药剂桶自动清洗装置,从20204月投用至今累计节约外委清洗费用60万元;研发的多功能热循环保温装置,确保了联合站原油的正常处理、储存和外输,年创效达126万元。“小归小,但真管用,真好用,省钱、省事、省时。”领导和同事们都冲她竖起了大拇指。

“只要她喜欢,我就支持”

在同事和朋友眼中,杨莲开朗善良,好说话;但在丈夫眼中,她却是个暴脾气的人。“处女座的,认真。听不得差不多,见不惯不认真,不然火大呢。”一脸憨厚的付江徽笑着说。

一接触创新发明,杨莲就着了迷,偏偏又事事认真严格,痴迷上瘾的劲头让丈夫都点吃不消。夫妻俩家在扬州,工作单位却在好几十公里外,上班已经很累,回到家料理完儿子生活学习,累得倒头就睡,但往往一觉醒来,妻子还在电脑上修修改改,在纸上描描画画。有时突然有了新点子,好几次兴高采烈地把梦中的丈夫推醒,请他点评,让丈夫哭笑不得。常常忙到天亮,顶着黑眼圈上班。付江徽不得不委婉地劝她:“差不多行了,已经不错了,早休息,慢慢搞。”就为这句话让杨莲难得地发了火:“什么都差不多,什么都不认真,不行!”付江徽只能抖擞精神,千方百计陪她一起搞创新,不少项目都是这样“拼”出来的。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中石化质量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第一届“质协杯”QC成果特等奖。

传统的家庭都是夫唱妇随,但对一心搞创新的杨莲夫妻来说,却是典型的“妇唱夫随”。“只要她喜欢,我就支持。”为了妻子的创新技改,付江徽甘做幕后英雄。为此,杨莲充满内疚和歉意:“我的每项成果,都有丈夫的付出,他那么优秀,动手能力那么强,经验那么丰富,要不是为了我,他的荣誉肯定比我多。”

虽然比不上杨莲那众多闪闪发光的荣誉,但付江徽同样很优秀。从普通员工成长为生产班站副经理,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拥有20项国家专利。他做事认真,喜欢琢磨,热爱机械,爱动手修理。单位坏了十多年的铲车,硬是让他做了个专门的维修工具给修好,开走继续用,让同事惊得眼镜都碎一地。可燃气体报警器,是油气生产场所工作的必备品,一个上千,甚至几千,用得多自然坏得多,之前坏了只有重新买新的。付江徽看了心疼:“就这小玩意,不信修不了。”他带着女徒弟张宏一起琢磨,神奇地修好了。一下子,他成了几个班站“共享”的可燃气体报警器修理专家,累并快乐着。“动动手就省几千上万,开心呢。”  

“浑身是火,就能点亮无数星星”

因为创新成果突出,2015年,“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夫妻俩当之无愧成为工作室骨干。有人打趣说,这是“创新夫妻店”。这引起了杨莲的深思。

“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但如果浑身是火,就能点亮无数星星。”

为了将创新之火燃得更旺,点亮更多“星”,成就更多人,杨莲建立“四个一”培训模式,千方百计培养新人。每隔10天左右,杨莲就会召集工作室成员开会,梳理各自从生产中发现的难题和痛点,展开“头脑风暴”。目前“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已经达30多人,覆盖区域从跨两个单位到现在跨8个单位。一个个成果、一个个新星从工作室中走出。近10年来,工作室共培养出高级技师6名,技师23名,4人获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比赛金牌,6人获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

20242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到江苏油田考察期间看望慰问了杨莲并勉励她:“要接好父辈的接力棒,立足页岩油二次创业,为祖国献石油。”听到这个消息,作为参加江苏油田会战第一代石油人的父亲又是欣慰又是期待:“老爸为你感到骄傲!好好干,不要辜负领导的期望!”

领导的重托,父亲的期待,让夫妻俩倍感振奋也动力倍增。夫妻俩自我加压,每年基本保持2项发明创新,工作室越发兴旺,创新立项从4-6项增加到今年的16项。723日,最新发明成果——“加药扫线打压一体化装置”现场进行第二次试验,夫妻俩一起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现场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成效。该项目能够实现不同井不同条件下自动精准加药,且能自主扫线和油管打压操作。仅抽油机井油管打压诊断这一项,每年可以节约动力成本20多万元。8月份,工作室另一位主任技师林凌发明的撬装式清罐一体化装置也投入试验,效果良好。创新之花又一次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