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茶仙 丁水娟 来树荣/文
浙江省立乡村师范(1933年更名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1957年更名浙江省湘湖师范,简称湘师)自1928年10月在湘湖定山开学,1937年11月开始,湘师为避战祸,南迁流亡办学,八年七迁校址,从湘湖出发,先后抵达义乌江湾、松阳古市、庆元竹口、龙泉新窑及福建松溪、景宁道化等地,最后于1946年1月回到萧山,在祇园寺复课。1951年9月,湘师在萧山城厢镇小南门孔庙设立分部,至1981年,全部搬回西河路校址。2002年10月撤销独立建制改设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湘湖校区,并于2009年8月整体并入位于富阳高桥的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由该校继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传承弘扬金海观先生倡导的“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不断发挥学校独特的文化引领价值。
作为全国乡村教育的试验园地,作为浙江第一所省立乡村师范,在湘师独立建制的74年中,共有毕业生1.9万人,结业生0.17万人,创办民校百余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各项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而广大湘师学子和社会各界对于这样一所名校的研究和纪念,始终未曾停止。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三级陶行知研究会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981年3月14日,经浙江省教育学会批准,湘湖师范学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小组成立,这是全省第一个陶研小组。同年10月,校陶研小组在杭州举办第一次大型的陶行知先生生平事迹图片展览。1984年8月5日,校陶研小组在杭州举办第二次大型的陶行知先生生平事迹图片展览。同年10月16日,校陶行知纪念馆开馆,日本著名陶研专家斋藤秋男在中央教科所、浙江省教育厅领导陪同下来校参观。1986年3月,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办公室设于湘师。同年12月23日,湘师学生陶研会成立。同年5月,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校长来校参观。1987年9月,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来校参观并题词:“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晓庄播种,湘湖开花”。1988年10月,湘师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1989年12月,在湘师陶研小组和学生陶研会基础上成立校陶行知研究会。1990年,学校编著《金海观教育文选》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24日,杭州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湘师为会长单位。同年10月,学校隆重召开陶行知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1997年8月,民进省委、杭州市委、萧山市委在杭州联合举行金海观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大会。1998年10月,学校隆重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活动。1999年11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表彰湘师和杭州市陶研会为“全国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同年12月,中陶会师范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二次学生研讨会在湘师举行。时任中陶会常务副会长方明到校指导并对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学陶师陶特色以及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2002年,湘师成建制并入杭州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湘师整体搬迁至杭州富阳,成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可追溯的重要办学渊源之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也随着湘师的并入而融进了杭科院职业教育的血脉。杭科院汲取湘师办学的精髓,把行知教育、湘湖精神作为百年文脉加以传承。学校在原湘师陶行知纪念馆的基础上建了3000多方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并于2017年特辟第四展厅作为金海观校长纪念室,以纪念湘师历史上长校时间最长的乡村民主教育家。
学校的校风为“苦硬进取,惟真惟实”,其中的“苦硬进取”正是源于湘湖精神。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三风墙”“印章林”“时光走廊”等,也处处镌刻着湘师的印记。
2018年11月,学校隆重举行“陶行知与新时代教育”学术研讨暨纪念陶行知指导创办湘师90周年大会,这是一次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湘湖精神的推广性研究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吕德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等专家出席会议。
2015年起,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团委组织开展“重走湘师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师生党员干部,寻访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湘师路”,重温湘师八年南迁足迹,深入学习湘湖精神,引导学生时刻铭记育人初心,从而开启对教育精神的文化回溯。2022年,《重走湘师路 学史践初心》项目荣获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案例三等奖。
2023年10月21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陶会会长朱永新出席作主旨报告。杭州市陶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水娟研究员受邀参加并担任中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深化三教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分论坛主持人。
2023年12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生活·实践”教育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杭科院党委书记、杭州市陶研会会长、“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浙江中心主任谢列卫应邀出席大会,并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新时代大先生”的主题作交流,并为“寻找最美新时代大先生”公益活动获奖者现场颁奖。
2023年12月,在陶行知指导创办湘师95周年之际,杭州市陶研会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杭州市陶研会顾问、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郑荣胜作了《陶行知“五求”精神激励我前行》的专家报告。杭州市陶研会顾问、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以《共写创造诗》为题作专家报告,深情缅怀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家精神和湘湖师范精神,深入讲解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士学精神”和“民学精神”。市陶研会会长谢列卫分享了《师生活教育 传湘湖精神——杭科院学、师、宣、研、践陶的做法与成效》的专家报告,从“新时代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新意义”“杭科院的具体做法与成效”两个方面介绍了杭科院学陶师陶、研陶践陶的典型经验和生动案例。杭科院校长温正胞表示学校作为杭州市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单位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浙江中心主任单位,作为湘师的传承者和新载体,要不断汲取湘师办学精髓,把“湘湖师范”这张蕴含中国教育名家精髓、荟聚浙江教育名流心血的教育金名片擦得更亮,要继续努力将陶行知、金海观先生的教育思想及湘师的百年办学文脉,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做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靓丽夺目的教育光彩,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贡献职教力量。
金海观教育思想研究会(简称金研会):金研会隶属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学会,成员主要由湘师教师、市区民进会员,以及广布各地的湘师校友们组成。改革开放以后,校友们思念母校、缅怀金海观先生的感情日益浓烈,他们在各地组织校友会,举行联谊纪念活动,以民间身份发声,同母校的陶行知研究和校史整理活动相呼应,推动和响应民进组织纪念已故领导人的活动。1996年正式成立了金研小组,而后发展成立金研会,会刊《金研通讯》合计总76期,内设简讯、年会信息、金海观文选、金研园地、湘湖文苑、缅怀校友等栏目。金研会每一届年会都很隆重,先后在松阳、义乌、金华、武夷山、富阳、景宁、萧山等多地举行,近千名会员几乎覆盖全国各省,还有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其中以上海、北京、杭州萧山、余杭、富阳、临安以及南迁浙西南各区县的校友最为活跃。活跃的校友代表有美国胡德珍和姚冬芬、北京柳师荣和李汉松、上海萧凌和项管森、江苏潘文基、新疆毛佩芬和张潮波、嘉兴金泳芳、金华陈沛洁和陈焕庸、丽水陈波、景宁韦定亮和张方进、遂昌周焕容和吴根松、龙泉朱学诚和方浩、诸暨侯生才和胡淑修、绍兴朱忞、广西郭慧香、辽阳徐心白、杭州万成伟、杨烈任、金普森、钱雅芬、来小钦、张铁群、毛彦、郑易、毛微昭等,萧山籍校友更是众多,徐文强、刘宪康、毛时起、卜曹元、王锡才、陈宪法、周信之、周新华、虞诵南、蔡惠泉、楼建华、汪炳辉、徐忆中、来载璋、沈云来、楼素珍等。除了校友,陆续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社会人士参加。金研会对金海观教育思想研究的贡献很大,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方面,1987年许炳奎、汪赞源等发起编辑并编印《金海观九十周年纪念专刊》;1992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湘湖师范的实践》(周汉、张天乐著);1995年校友集资出版《金海观传》(作者蒋明炬);2003年,由学校和萧山教育学会、金研会联合成立编委会出版《金海观全集》(主编毛时起),这部著作121万字,约为先前出版的《金海观教育文选》的四倍,囊括了金海观的全部著作,为金海观研究和湘师研究提供了最基础、最权威的材料。2010年由萧山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编《湘师春秋》(作者杨钧);与此同时,金研会在《金研通讯》(总76期)和《湘师和我们一家》(作者毛微昭)、《湘湖赤子》《金海观与素质教育》《湘湖忠魂》等书中荟集了有关湘师和金海观的海量史料。在对金海观教育思想和湘师实践经验的研究方面,无论是出版物还是相关会议和活动中,关于金海观和湘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精神,面向农民和农村的乡村教育方向,注重人格、知识、能力、情感、习惯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学做结合、重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手脑并用、事学两治的生活教育路线,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扬学生主动精神,师生平等、爱护亲近的和谐师生关系,“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以及金海观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以及湘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都有很多文章研究,有的综论,有的研究某一方面。这些研究同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一起,开辟了教育人物研究和学校研究的新领域,使金海观和湘师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公认。金海观校长“宜为人民尽力 不失赤子之心”的寄语更是成为新时代湘师人、陶研人、教育人共同的行为指南。金研会在召开完第十五届年会(2015年)后方终止。
上海湘师校友会:上海湘师校友最初于1984年首次聚会,以后每年聚会一两次。1989年上海湘师校友会正式成立,以“加强联络、增进情谊、交流学术、以文会友”为宗旨,主要工作活动是联络上海及各地湘师校友、广泛征集史料、研究陶行知及金海观教育思想等。自1988年开始编印上海校友会《通讯》,至2003年终刊,总计编印72期。《通讯》终刊后,又不定期地编印《联谊余音》17期。其间,上海校友会还编写了《陶行知与湘湖师范》《金海观与湘湖师范》《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五十周年——戎马湘湖人》等书。
2012年11月,上海湘湖师范校友会2012年年会暨庆祝校友会成立23周年在上海举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王树霞带领湘师校史征集组成员陈泉淼、阙沛霖等前往赴会,亲切看望老校友,并接受校友们捐赠的珍贵史料。
2014年8月,由18位校友捐资、项管森主编的《联谊余音封刊号——上海湘师校友风采录》,成为上海湘师校友会《联谊余音》的封刊号。该书采录了上海62位校友的诗、画、文120余篇(幅)。其中有金海观之妻陈秀如对金海观校长的回忆,有陶行知先生作词的四首歌曲,有方洪浦精心保存的胡德珍校友手绘的湘师压湖山建设总图,有俞旭华提供的《爱国民主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先生立像纪念封》复制件,有金海观长子金陵提供的湘师喈喈歌咏团当年在庆元新窑元旦演出二胡独奏会的节目单及合影照片,有曾任校友会会长的萧凌所作的《上海校友会工作回顾》,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最早的13位学生之一、上海位育中学创始人和首任校长的李楚材所写的《在上海隆重纪念金海观先生诞辰100周年的书面讲话》,萧凌的《战斗在浙南山区的湘师醒民剧团》等,还有各时期校友对母校学习生活、师生情谊、革命活动,以及校友会向杭科院捐赠珍贵史料目录。30年间,上海湘师校友会与金研会及各地校友密切互动,收集了十分珍贵的史料,做了大量极为艰苦繁杂的工作,对研究湘师校史,传承湘湖精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杭科院校友校史办公室同志专程赶赴上海,看望93岁高龄的校友会前会长萧凌,拜会85岁的主编项管森和93岁的协编黄中一,与他们交流校史校友工作,并对他们对母校经年不忘的情谊,耄耋之年不顾年老体弱还自筹资金不遗余力地编印最后的封刊号,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深深的敬意。
松阳:1944年7月,在湘师的鼎力支持下,松阳籍校友叶芳联合古市几户叶姓大户人家集资捐建私立俭公中学,由湘师推广教育部主任孔祥明出任俭公中学第一任校长,数名湘师教员和毕业生进入该校襄助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俭公中学将校址迁到古市正念寺,改私立为公立,即如今的松阳二中,校园内的行知廊和海观亭昭示着这所学校与湘师的深厚渊源。广因寺湘师办学遗址处,写有“湘湖师范遗址”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如今绿油油的茶园中央,成为红色松阳教育打卡点之一。2021年,松阳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烽火湘师在古市》,回顾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湘师以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开放包容的育人姿态、勇敢无畏的抗争精神为松阳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思想、文化和舆论上的高潮,也为松阳人才培育和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
2023年,松阳区档案馆(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松阳本土红色教材《湘湖师范在松阳》,是“松阳档案史志文献集”《党史百年 松阳百事》之系列红色读本。其中《奋斗中的松阳》篇章是来源于国家图书馆馆藏的1938年湘师在古市编写的乡土教材初版油印本的复印件,既体现湘师办学以来所一贯奉行的教育家陶行知之乡土教学理念,又结合当时抗日救亡严峻形势,是坚持把抗日宣传与乡土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施教方针,以“认识乡土、爱护乡土、服务乡土、改进乡土”为主旨,以乡土教学与战时应有的一切教学配合进行的少年儿童教材。《湘师简讯》期刊第六期部分则是1945年暑假湘师本部回迁古市后,由师范生服务指导委员会和毕业同学会合编初版,内容设计办学之宗旨、进展、规章、大事记、毕业同学及服务校友通讯录等内容,是湘师流亡松阳办学点重要历史见证之一。其他则从2008年初版的《松阳乡土史》中精选了部分湘师史料,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湘师办学实况及精神。
2024年,松阳县档案馆与教育局联合在县明善书院举办“红色课堂进校园”——《湘湖师范在松阳》读书会”,副县长林嘉栋参加。读书会上,《湘湖师范在松阳》史料捐赠者以及湘师学子后人,分别向大家讲述了史料来源和湘师往事。来自县汇文中学的师生代表们,根据《湘湖师范在松阳》教材内容,通过视频、PPT、话剧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专题公开课,进一步强化了松阳本土红色教材的引领作用。
景宁:2005年9月,金海观校长的长子金陵(曾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闻天秘书、《世界知识》杂志主编)偕家人,在湘师校友陪同下故地重游。2006年,由湘师校友张方进等集资,在道化村设立“湘师故址”纪念碑,石碑记录了湘师抗日救国、流亡办学的历史。
2023年3月完成湘湖师范纪念馆暨道化村五星级文化礼堂“馆堂合一”建设,该馆堂位于中国传统村落——景宁县沙湾镇道化村,建筑面积达417平方米,既是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也是湘师南迁办学的历史展示馆、乡村教育文化的传承弘扬地、道化人民的精神文化园。湘湖师范纪念馆分上下两层,共设立弦歌不辍、七易校址、金师办学、金师风采、教育涟漪、民进渊源等六个展室。介绍了湘师的创办、南迁和在道化办学的历史,金海观先生在道化的一些教学、生活的事迹,以及陶行知、金海观等著名乡村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展馆虽小却显精神,为道化村丰厚历史底蕴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道化村文化礼堂设有大会堂、湘师书屋、湘师讲堂、湘师茶室、活动室、共享室等,墙上有村规民约、美好家园、乡风民俗、村史村情、崇德尚贤、时事政治等模块。会堂可以容纳百余名群众,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有效满足村民文化娱乐的需求。讲台两侧挂着中国民主促进会丽水市副主委、书法家邱旭平所题写的对联:“环山绕水古邑里居湘师胜地,以道化人百年行践晓晚高怀”(金海观先生字晓晚),凸显了道化文化礼堂弘扬“湘湖精神”,宣传重视乡村教育和追崇“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文化的鲜明特色。
如今,道化还较好地保留了当年师生借住的村民房舍,其中有700多年历史的二层半建筑——韦氏宗祠(俗称“大房子”)——湘湖师范旧址。当时这里容纳了200多个年轻的湘师学生,至今大房子二楼仍保留多个学生床位号。湘师在道化办学,促进了景宁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湘师的师生在道化村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与当地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2023年1月,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一批重要机构旧址及重要会议旧址,湘湖师范学校道化办学旧址忝列其中。同年9月,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立牌于旧址。2024年3月,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在丽水中学校长陈战耕的陪同下到此考察指导浙江省民进会员研学基地建设,对于道化村积极挖掘湘师文化,大力宣传乡村教育文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4月,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根据新时代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特点需求,在原有现场教学点的基础上,拟重新作梳理、调整、充实,精选一批富有代表性、时代性和使用效果好的现场教学点,并编制浙江省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四色”研学地图,确定并发布若干条精品研学线路。湘湖师范纪念馆暨道化村五星级文化礼堂作为“红色”现场教学点积极申报。7月,“浙江民进开明画院——道化湘师旧址创作基地”揭牌,民进省委会社会服务部部长吴海燕、开明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社员柳晓康、民进丽水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邱旭、景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敏、民进景宁县委会主委、县民族宗教局局长蓝海宽等出席。
诸暨:2014年,诸暨民间阅读引领人物周音莹,曾受市文联和市社科联委托编撰“越览文丛”——《越览》,虽没有刊号,但受众广泛。《越览》总第三期“人物春秋”刊出金海观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年谱。2016年,《越览》第九期“湘湖情——纪念金海观先生”专版,内有金湘题记:心灵的歌和《童年的回忆——景宁道化二三事》、金陵的《父亲的民主主义的价值观》、诸暨市社科联副主席章飞燕、湘师52届校友、在家乡创办重阳书院的浙大博士生导师金普森和杭师大教授等写的一组文章。《湘湖情》专版承载着金校长的家乡和晚辈共同的心愿,唤起更多人对教育和历史的共鸣。
萧山:随着湘湖的保护开发工作启动和顺利推进,2003年起,萧山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持续在两会期间提交萧山保护和保存湘师教育文化遗产、传承湘师文脉、建设乡教运动(或湘师旧址)纪念馆、金海观纪念馆等的建议和提案。
2008年2月,湘师89届校友、时任区教育局副局长、区政协常委的董茶仙提交了《关于将湘师校区置换调整为体育路小学校区的建议》,区政协以《委员反映》单篇呈报区委区政府,两位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并都作出批示,不久区政府即以1.4亿元回购。原址就地改造并于2013年2月将原体育路小学、人民路小学合并为湘师实验小学后入驻。2010年11月,《杭州市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出炉,湘湖师范学校旧址1955年建成的教学楼为新推荐列入的19处校园内重点建(构)筑物群教育遗产之一。楼前的两棵香泡树是金海观在湘师做校长时种下的,依然枝繁叶茂,春华秋实。湘师实验小学在该幢楼里设有湘师校史陈列室、陶行知纪念馆和校友接待室。2009年,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印发了浙江大学毕业后任教湘师且已90高龄的杨钧老师编著的《湘师春秋(1928-1949)》。
2012年,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与区政协文史委联合携手成立编委会,向广大校友征集《我和湘师》的故事,整合湘师校庆系列校友文章进一步扩充史料,共计百余篇38.5万字,由时任萧山区政协主席谭勤奋题写书名,80届校友、时任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郑荣胜作序。2013年,区政协文史委、区教育局、萧山广播电视台和区知联会联合完成《烽火湘师路》的拍摄与制作。反映湘师抗战期间八年七易校址,辗转义乌江湾、松阳古市、庆元竹口、景宁道化、福建松溪等地,颠沛流离弦歌不辍,被誉为“浙江文化界最卓有成绩”的典范的历程。通过造访北京、上海等地知名校友,重走当年这一烽火之路,寻访古迹遗址和相关亲历或知情人士,全景式记录湘师的辉煌历史,多角度展现湘师人的情怀,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湘师文化与湘湖精神。2014年,该纪录片先后荣获浙江省电视“牡丹奖”、杭州市广播影视政府奖长纪录片一等奖、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奖项。
2014年起,区知联会先后邀请金海观次子、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金湘先生及其夫人、女儿、助理和学生,长子金陵的女儿、外孙女等来萧考察走访。区知联会、区文旅局、区湘管委、湘湖研究院、杭州日报萧山分社等也多次上北京金陵先生家中造访并作深入采访交流,并受托代为捐赠金海观先生珍藏相关实物、史料和手稿等。2018年11月20日,区知联理事、时任杭州日报萧山分社社长的郭燕采访金陵先生,采访手记《湘湖师范南迁记》在《杭州日报》“倾听”栏目整版报道。
2018年9月,时任区知联会会长、区政协常委董茶仙通过区委统战部《民情汇》提交《关于呼吁“院士岛”建设过程中发掘保护“湘师”历史文化遗迹的建议》,提出对1964年时任省委书记江华亲自提议、承载全省半农半读试点、由省里拨款且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学校旧址进行保护利用,使之成为湘湖“湘师路”“定山岛”上永远值得寻访的文化地标,建议获时任区委书记和区长批示。2019年,区文旅局和湘湖管委会(湘湖研究院)领导先后赴北京与金陵先生对接该项目,并于2020年正式确定湘湖定山湘师旧址纪念馆项目启动。2021年,由湘湖管委会、区文旅局、区教育局、湘湖研究院、湘旅集团联合成立湘湖师范旧址纪念馆(暂定名)筹建小组,并向社会各界征集有价值的校史史料及相关可供展陈的实物;组织邀请资深旅游界、风景建筑设计、展陈设计领域专家、部分湘师教师、校友代表等,就纪念馆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为更好地密切与校友的联系,自2019年起,原湘师退休教师党支部每年将走访校友作为重要活动之一。5年来,已走访校友25位。校友们认真地向母校的老师汇报自己毕业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样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深受退休教师的喜爱和校友的欢迎。
2021年1月,《湘湖师范期刊文献专辑》(曹海花编)(1-6册,约477万字)由杭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专辑是“杭州全书——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文献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立项出资,邀约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研究馆员曹海花历时2年,以浙江图书馆、杭科院陶行知研究馆、上海图书馆、孔夫子某书店及私人藏家提供的湘师早期刊印和发行过的各类期刊为底本编印而成,主要包括《湘湖生活》《锄声》《湘湖通讯》《湘师简讯》《湘湖学生》《湘师学生》六种期刊。其中包括曾在湘师任教、后创办上海位育中学的李楚材先生惠赠的孤本《湘湖生活》(一卷七册),十分珍贵。《湘湖师范期刊文献专辑》以影印出版的方式进行保护甚至开发,让更多后人有机会了解湘师历史,进而研究湘师,研究乡村教育,研究金海观等人的教育观,并发扬“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
2022年9月,区知联会联合杭科院、区政协文史委、区教育局、民进区委会等单位,启动“百年湘师 薪火永续”公益项目。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原杭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党组书记沈者寿,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劳动工匠协会名誉会长郑荣胜等知名校友出席,中国美院院长高士名,区政协主席叶建宏,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倪世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梅、区政府副区长杨新程等领导嘉宾莅临指导。区知联会会同区慈善总会依托腾讯公益平台等募集“百年湘师 薪火永续”活动善款80余万,组建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校友寻访团和志愿讲解团,启动拍摄“百名校友话湘师”短视频,争取并执行金海观次子金湘先生专著、手稿和生前所用钢琴的捐赠,自编自导反映湘师办学历史的情景剧《旗帜》,在全省统一战线喜迎党的“二十大”经典展示等活动中演出并获得广泛好评。
2023年1月,“城市秘密”公众号采写《湘湖深处,曾有一所名震全国的乡村师范学校》,引来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区“两会”期间区知联会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再次提交加快湘师定山旧址纪念馆建设的建议和提案,区政协将此作为年度重点提案督办;8月区知联会联合市陶研会、区政协文史委、区档案馆等征集回购校友手稿,举办《晓晚吟歌》——湘师校友手稿信札展;9月初,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方能斌、董茶仙等通过区人大“民声e”领衔呼吁区教育局、区人民教育基金会设立“金海观最美乡村教师奖”。区教育局早在4月份就启动了“小美好大先生”——教育系统党建品牌建设,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收此建议后立即予以采纳并在教师节期间落实。
2023年12月27日至29日,区知联会在成立十五周年和《湘师烽火路》首映十周年之际,组织“百年湘师 薪火永续”公益项目的校友寻访团和校史讲解团等共10人,先后到景宁道化、松阳古市和义乌江湾等湘师抗战期间所迁旧址考察学习,并与三地统战部、知联会和湘师校友等进行对话交流。
2024年7月7日下午,由萧山区档案主办、寄闲文化传播承办、区知联会、梁铖书院等协办的《锄声桑柘里——浙江省立湘师乡村师范历史文献分享会》在档案馆地方文献档案展陈室举行。本次分享文献主要有湘师早期的招生简章、学生自治会会刊《锄声》、校友录,以及不同时期的校友手稿信札等。区档案馆、区图书馆负责人、松阳档案馆及档案征集联络员及湘师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20余人参加本次分享会。
2024年7月3日起,“百名校友话湘师”的系列微视频通过“萧山发布”APP、萧山知联公众号、视频号等逐个发布,其中有湘师校长金海观的长子、曾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闻天的秘书、《世界知识》杂志主编的金陵和次子、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金湘,有列为2015年新浪十大好书《梅子青时》的作者、百岁老人刘梅香和她的外孙张哲,有97岁高龄的曾呵护抗美援朝“战鹰”的专职机械师吕孝坤,有出生在松阳并随父亲——也就是湘师音乐奠基人桑送青一路南迁的总政歌剧团一级指挥桑叶松,有国家一级演员、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委会主任、特聘教授吕薇,还有忠诚履职于政府部门的领导、驰骋商海的企业家以及辛勤耕耘杏坛的广大校友。通过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岗位的校友嘉宾的深情讲述,进一步传播湘师艰难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卓越的办学成就和绵长的师生情谊,便于后人更加全面真切地了解湘师这所百年名校特有的历史演变、特殊的价值地位、特有的文化印记和独特的学校精神:如浙江第一所省立乡村师范为什么会选址湘湖定山,它为什么会被誉为“浙江的晓庄”,它是如何创造性地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理论的;抗战流亡办学时它为什么被誉为浙江文化界“最埋头苦干而卓有成绩”的典范,烽火古市,中共湘师地下党支部又是如何成为松阳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堡垒的;“湘师迁道化,造化景宁人”又是如何成为当地民众广泛共识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做实物展出并轰动全国的“教育担”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个发明;任期长达25年、被雷洁琼誉为“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校长,他是怎样提炼并践行“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师精神的;还有萧山民进这个民进中央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组织与湘师有着怎样的渊源;湘师的办学理念和陶行知、金海观等倡导的教育思想,对当下的教育有什么启迪和借鉴意义;社会各界关注的现存湘湖定山、已被列为杭州市文保单位的湘师旧址,它曾经承载了怎样的教育使命,如今在这里筹建湘师旧址纪念馆,它的主要目的和现实意义是什么。通过系列微视频,让人们更全面真切地了解这所学校,更好地传承乡村教育的理念、创新乡村教育实践,并进一步弘扬湘湖精神。
随着纪念、研究湘师和陶行知、金海观的活动持续不断地深入,湘湖师范旧址纪念馆的建设项目的努力推进,以及《百名校友话湘师》等网络直播分享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各类媒体的广泛宣传,湘师教育和湘湖精神必将成为湘湖具有高度辨识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陶行知、金海观先生的教育思想也一定会在新时代中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