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朱洪军:体育科技引领创新 赋能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曾璞初

近年来,赛事经济、体育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发展形式多样。朱洪军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紧跟政策脚步,身体力行以科研和产业实践规划推动科技创新,以知识和经验赋能企业与地方经济双发展。

 

以科研服务产业提质增效

朱洪军教授长期深耕于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对运动促进健康、体育培训、体育场馆以及体育人工智能等体育产业相关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引领体育创新、体育科技深度融入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今天,体育产业应该如何做出整体规划?围绕这一问题,笔者采访了朱洪军。“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表现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体育产业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及就业保障的重要力量。”朱洪军在谈到新常态下体育产业的价值和意义时充满激情,从产业之维对科技创新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常态下的体育产业需要与时俱进地在产业布局、产业链优化升级、生产关系调整上做出及时响应,才能从深层次上对科技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结构性保障和动力源。十多年来,朱洪军承担了全国多个省市不同级别的体育产业项目的规划工作,在实战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发展经验和宏观视野。他关于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力的观点来源于实践,也将会随着科研服务社会的过程融入实践。此外,他所主持的教委创新项目《大型体育赛事多元主体整合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项目《体育赛事“一站式”服务》等众多体育赛事方面课题,通过学术引领,推动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各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商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推动体育赛事在景区、商场和社区多点开花,为赛事举办地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

 

推动数字技术

赋能体教融合、产教融合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朱洪军在关注产业、行业发展的同时,对于体育教育事业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尤其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的今天,未来的体育人才培养如何有机地融入数字技术,一直是朱洪军孜孜不倦思考的问题。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将多年的产业实践经验提炼、梳理,推动自己所服务地区的体育教育事业,让朱洪军收获了成就感,也感觉到更多的责任感。他所工作的广东省不仅有发达的体育产业,而且在职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他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也一直是华南地区培养多元体育人才的重镇。在多年交叉融合的工作积累中,朱洪军教授对于数字技术赋能体教融合、产教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如今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教育融入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元素将是大势所趋,智能化、数字化将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2023年广东体育产业发展峰会上,他关于“数字技术赋能体教融合战略路径”的专题报告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专注绿色体育,推动体育产业

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的绿色体育,是朱洪军多年来持续深耕的另一个领域。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绿色家园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与大自然具有错综复杂联系的体育产业如何在其中贡献应有之力?在全球范围内绿色体育逐渐兴起,中国体育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自主、中国特色的绿色体育事业?这些问题萦绕在朱洪军心头多年。围绕这个笃定的念头,他不惜动用自己的研究经费、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与国际知名绿色体育专家展开深度学术交流的同时,积极动员上下游产业学者围绕本土资源优势进行广泛的学术与经验探讨。202111月,朱洪军召集产业上下游相关领域专家在广州召开首届绿色化与体育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积极推动专家学者就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广泛关注。同年,朱洪军撰写的学术论文《我国体育赛事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后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以《体育赛事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为题全文转载。2022年,他又将绿色体育相关思考结合体育赛事运作实操经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体育赛事消费者亲环境行为形成机理与干预路径研究》获得学界和业界广泛赞誉。在202310月召开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户外运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他作为唯一来自学界的演讲嘉宾和与会专家分享《户外运动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

此外,朱洪军还积极通过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双管齐下积极推动我国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努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红城百色重振体育雄风的建设过程中,他充分利用自己在体育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和少数民族资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规划方案。在朱教授的带领下,广西百色的全民健身、体育旅游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也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地方体育产业规划过程,是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我们做研究的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更好地用我们的经验来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地方发展。”面对笔者的采访,朱洪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