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强勇 张玥
近年来,中国一重攻坚完成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国产化等181项关键核心技术,创下5项世界第一。
“是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打响了企业翻身仗。”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王勇岗说。
面对市场变化,有效应对少,主动性、适应性不够,曾是中国一重的短板。从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年亏损额数十亿元的困难企业,到目前全球炼油、化工领域核心装备的重要供应商和制造技术领先企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科研管理体系,由行政分派变为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科研,研发单位全部设立市场调研部;注重基层创新,在生产一线搭建创新工作室等平台……
截至目前,中国一重设立了党员创新活动室、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110个,完成基层创新课题520多项,累计创效6.25亿元,有效激发了设计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创造力。
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中国一重一度有在职员工近万人,其中各类管理人员占比曾高达14.6%。管理层级多,人浮于事,造成部分干部推诿扯皮、职工缺乏干事热情。
改革有阵痛,不改革就是长痛。近年来,中国一重围绕“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业务重组、机制重塑和扁平化管理。公司管理部门压缩了约1/3,业务结构由“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对二级单位和总部职能部门领导班子进行市场化选聘,推动市场竞争观念深入人心,“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逐渐形成。
受益于“三项制度改革”,中国一重专门针对技术人才实施了“大国”和“首席”两个系列“百名人才工程”,津贴额度最高达每月万元。
从在家“等米下锅”到去市场“找米下锅”,从被动研发到自主科研,一系列变化背后,改革,推动着中国一重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