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胜军/文
“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要理解新质生产力,必须和另外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即“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相对应的是粗放式发展,其特点是经济增速虽快,但极易带来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这是一个总纲领,高质量发展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答案已经清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从这一定义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个主要路径。一是技术革命性突破。近年来,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新能源等革命性技术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ChatGPT和Sora这样的新模式。二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例如,将数据这种新型生产要素应用到很多领域,都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消费方式(如抖音背后的算法)。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从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何强调颠覆性创新?这是因为,颠覆性创新往往能形成巨大的领先优势。以苹果公司为例,乔布斯率先颠覆传统的产品设计理念,带领世界步入智能手机时代。虽然其他公司迅速跟进模仿,但很难撼动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地位。
过去半个世纪,美国在颠覆式创新方面颇为突出。最近几年,美国股市表现强劲,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Facebook)、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在内的“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可以看作是核心发动机般的存在,它们对标普500指数的涨幅贡献率达到60%,其市值合计高达13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GDP(4.5万亿美元)的3倍。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新机遇。人类已有250万年历史,而真正的经济增长只有250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经济的增长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是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改变、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动力。以机器取代人力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迅速崛起。以电气化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依靠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超越日本并使其陷入“失去的30年”。
步入21世纪,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呼啸而来,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跟踪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AI)专利方面,仅2022年,中国AI专利的申请量占全球AI专利申请量的40%以上,几乎达到美国的两倍。在对算力至关重要的芯片领域,随着中国芯片产业不断壮大,其潜力和价值正在逐渐凸显。而ChatGPT和Sora的突飞猛进,也表明美国在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最核心的命题。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来推动。这种观念直到1957年才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的研究颠覆。索洛在研究1909年至194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时“意外”发现: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只能解释美国产出增长的不到13%,剩下的87%就是大名鼎鼎的“索洛余值”,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其实就是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时,靠效率提升带来的增长。效率如何提升?具体方法包括采用新的技术、改善管理、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拓展新的商业模式等。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中曾将世界各国划分为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走完要素驱动(资源的消耗)、效率驱动(以先进的管理和设备带来更多的产出)两个阶段,必须切换到创新驱动的阶段。这是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又一个背景。
再次是科技“卡脖子”挑战。当前,我们还面临一些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只有把各方力量集中起来,同时在区域布局上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这一新格局,从供给侧来看,就是要解决技术“卡脖子”难题;从需求侧来看,就是要解决国内消费能力问题。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突破技术“卡脖子”,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必要,而且急迫。
●民营企业是创新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弄明白主体是谁。美国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是民企完成的,“科技七巨头”无一不是民企。
中国亦然。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创新,民营企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华为的5G,宁德时代的电池,比亚迪、蔚来、理想的新能源汽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的互联网革命……日本、韩国的实践也表明,在创新中唱主角的大都是民营企业。这不是偶然,而是机制使然。创新往往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相比而言,民营企业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它们机制灵活,企业家可以迅速决策,既可以承担失败的风险,在成功后又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
必须澄清一个常见的观念误区:创新要靠大企业。虽然今天的微软、谷歌、英伟达、特斯拉都是巨型企业,但别忘了,它们没有一个不是从微不足道的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最重要的创新,其实都是在创业之初就已经完成。因此,不重视小微企业,就等于不重视未来的谷歌、特斯拉和英伟达。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家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就没有5G;有了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就可以把土耳其数学家Erdal Arikan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可以说,企业家精神是“1”,其他要素是“1”后面的一串“0”。
因此,站在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弘扬企业家精神
弘扬企业家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真正实现“有恒产者有恒心”。其次,给企业家更大更多的创新空间,消除民企与国企在融资、市场准入、资源获取、市场竞争等领域的门槛不对等。再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最后,发挥教育的积极变革力量,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式教育转型。要实现这些,关键靠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家精神要唱主角。在这个过程中,“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应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原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求必应”意味着从政策上要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好基础研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同时要深化体制改革,让科技型企业不为融资所困。“无事不扰”更难也更重要,意味着不给企业增加政策上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无序竞争、脱离实际和资源浪费。“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作者系国是金融改革智库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