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 董事长秦英林:“无豆养猪”就是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贡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2 2,秦英林.jpg

 本报记者 李代广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就2024年两会建议和媒体记者作了互动交流。

 

实现“无豆养猪”创新目标

媒体见面会上,秦英林特别提到科技突破对行业的改变,比如合成生物。

众所周知,饲料作为养猪业的上游,占据了成本的主要部分。豆粕作为饲料的基本原料,使用量巨大。目前中国大豆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量高达上亿吨,其中近四成被用于养猪业。

“西湖大学把这个技术突破了,我们要快速把这个技术落地到产业中来。”秦英林说。

据介绍,牧原与西湖大学于2021年携手创建了联合研究院,该研究院专注于合成生物学的尖端技术研究。其研究项目致力于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氨基酸,以此作为大豆的替代品,旨在实现“无豆养猪”的创新目标。

目前,牧元安粮公司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产品的项目已在南阳市内乡县顺利启动建设,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落地。

“我们现在3万吨异亮氨酸的生产,将来能带动上百万吨的其他氨基酸的应用,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消耗。这样一来养猪能够摆脱对大豆的依赖,同时也解放了土地,能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大贡献。”秦英林说。

在今年的两会建议里,秦英林有3条建议与技术有关,以推动养猪产业和其他相关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要推动养猪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技术创新,从技术元点寻求突破,提升养猪技术;二是加强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生产高品质猪肉;三是支持合成生物技术,减少豆粕使用,增强粮食安全。

 

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未来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在创新层面上求生存。如果没有创新支持发展,企业就成了落后生产力,成为行业退出者,大量资产将成为沉没成本。”秦英林认为。

秦英林表示,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精力和努力,可能今年、明年甚至后年都不会立即看到明显的经济回报或利润。

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个观察指标:看领导的精力、企业的财力和人力分布是投在经营上还是投在创新上。

 

在产业链上,只要不懂,就不伸手

前不久,牧原股份与锅圈食汇宣布将深度合作,共同在南阳建立锅圈牧原猪肉食品园区,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秦英林表示,和锅圈的合作并非出于追求资本回报的目的,而是看中了双方在产业层面合作的巨大潜力,能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牧原股份始终专注于自身擅长且能做得最好的领域,以此实现企业的真正成功。

秦英林表示,我们不是为了大而做大。我们坚决斩断跨界的手,在产业链上,只要不懂,就不伸手。

秦英林说,在利益面前,在诱惑面前,要坚决管住自己,宁帮不投。一个企业要长远、要做大,真正要做的一定是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欲望。

“牧原股份最终要围绕一头猪600元的成本空间做文章,这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秦英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