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旭泽 胡亮亮 张丽
“只需要输入定向仪器的‘身份证号’,平台立马就能显示它的‘前世今生’。每一台仪器的管控更智慧了!”12月14日,中石化经纬公司华北测控公司鄂尔多斯项目部研发维保中心负责人王修甫点击鼠标,登录“定向仪器智能监管平台”,输入需要查询仪器的编号,马上显示该仪器自出厂以来所有的运行、流转、故障、维保记录。
今年,中石化经纬公司华北测控公司鄂尔多斯项目部大力推进仪器数字化管理机制,成功上线“定向仪器智能监管平台”。该平台经过论证完善,成为集信息共享、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大脑”,实现定向仪器监管工作一网全管、一键全通、一屏全显。
屏里屏外全覆盖
把“纸质办公”变“数字信息”
9月2日,在J30-3-P7井场上,定向队员郭续伟将仪器在J30-3-P7井的施工信息输入“定向仪器智能监管平台”:井径、入井深度和时间、出井深度和时间等数据。然后他还顺便查询了一下邻井使用的脉冲器、定向探管和伽马仪器,为下周的施工做好计划。
“仪器入井的每趟钻要填报1条入井记录。现在一键全通,随干随录,再也不用手填各类报表了。”郭续伟笑言,“屏里屏外全覆盖,方便又快捷。”
以前,定向仪器的管理通过纸质化办公,存在查找数据繁琐,在流转过程中易丢失,导致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记录不完整,给仪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今年,鄂尔多斯项目部融合定测录导专业优势,将3个专业、69支队伍组成“一体化项目部”。随着市场的开拓和扩大,传统的定向仪器监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高效率的需求。
“‘定向仪器智能平台’的上线,首先把‘纸质办公’变成了‘数字信息’。”赵兵介绍道。该平台为每一支仪器建立起全生命周期记录档案,实现了对定向仪器的远程监控,为定向技术人员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
事前事后全掌控
让“被动抢修”变“以养代修”
“有了智能平台,让我们对仪器维保做到事前事后全掌控。”10月20日,研发维保中心负责人王修甫打开手机,登录平台,点击维修保养数据表,查看在用仪器的健康状况。
平台的数据智能分析,可以提前发现仪器的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发送警报信息,以便维保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仪器维保中心对每一支仪器的掌控。有了预警,仪器管理人员犹如多了一副千里眼和一对顺风耳。
5月12日,鄂北定向维保站在首站基地正式建成运行,开展定向仪器悬挂式剪切阀脉冲仪器自修工作。王修甫和仪修技术员在平台上,为每一支仪器建立一个维保档案,实时掌握仪器的健康状况,提前进行分类维修、保养、测试。
截止到目前,维保中心已经完成50支次定向剪切阀脉冲仪器的三级保养及维修工作,对剪切阀脉冲仪器的近100个元器件逐一拆解、清洗、鉴定、测试,节约外修资金80余万元,仪器维修保养周期大为缩短,现场使用成功率大幅增长,趟钻成功率明显提升。
线上线下全融合
可“远程监控”和“实时分析”
数字化管理关键在智能。该平台还支持多人协同工作。不同岗位的人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和沟通,实现工作的协同和高效。这种协同工作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8月3日,在J30-6-P14井场上,定向队长李国桥和队员们顺利将MWD仪器从井里取出,及时将信息提交到平台。该井完钻井深5228米,水平段长1500米,刷新两项新纪录,收获甲方华北油气分公司贺信表扬。
赵兵一直关注这口井,他在平台第一时间收到仪器信息,立即和技术人员在线分析这支仪器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数据,为今后施工同类井建立大数据模型。
“定向仪器智能监管平台” 通过全面的信息共享、远程监控和实时数据分析,为项目部定向仪器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数据支持,真正做到仪器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提高了仪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了定向仪器管理效率,改善各施工井仪器使用效果。
“18口井,86趟钻,连续90天定向随钻仪器零故障。”今年前三季度,鄂尔多斯项目部大牛地工区定向施工成功率再创新高,定向轨迹中靶率100%,华北区块定向市场占有率由72.9%逐步提升至84.2%,提升率达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