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
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民营企业发展路径的隽永智慧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民营企业选择何种发展路径以及如何选择是颇具启发性的。在调研中,不少民营企业家还反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领导力提升、搞好团队组织建设等都有启悟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今天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自信”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和独异气质,也为世界上的许多知名学者、学术精英和有识之士所钦慕。
例如,早在两百多年前,享誉全球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名著《哲学史讲演录》中就专论过中国文化,其中提到“《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他分析了《道德经》中的“无”论:“这种‘无’,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或者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式的统一。因此,这‘无’同时也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所叫做的本质。”他认为,“在中国的哲学和宗教里,我们遇见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中国人想象力的表现是异样的。”
又如,1975 年,斯密特成为中德建交后首位访华的联邦德国总理。1982 年卸任总理后,他通过实地访问和阅读等形式,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进而由衷赞赏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他说:“古代希腊、波斯、埃及以及印加的文明早已消亡,而中国文化延续了数千年,到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他回忆说:“我于1975年首次访华,此后中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几十年中多次拜访中国,对中国及其五千年悠久文明愈发仰慕。”
又如,1983年,在世界哲学大会上,国际现象学会主席、女哲学家田缅尼卡发言指出:“西方常在不知不觉中受惠于东方而不自觉,像莱布尼兹之重视普遍和谐的观念即是个例证。”她甚至认为西方有三点可以向中国哲学学习:(1)崇尚自然;(2)体证生命;(3)德性实践。
再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曾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具有一贯性,数亿人数千年来在政治、文化上团结至今。他们展现出了这种政治、文化的统一技术,并拥有以此获得成功的极为珍贵的经验,而且那种统一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的需求。中国人与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认为是不可或缺和不可规避的人类统一过程中将扮演主导性角色的理由正在这里。……现在的各民族中,对于将成为人类集体自杀唯一的解决之道的世界统一问题,准备最好的是2000年来培养出独特思考方法的中华民族,我以为不要说旧世界的半部分,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地球的所有地域中,带来政治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型只有刘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对人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绝不仅仅体现为研发创新、品牌建设、服务提升等某一方面。企业如果能在经营管理的日常活动中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人文价值引领商业实践,推动形成新的世界观和发展观,不仅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企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秩序与市场关系,迈向高质量发展,而且还能让全世界更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中国企业和社会的长足进步。从海利尔、一品药业、百瑞源等案例中便可看出,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起步早晚,都能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获得隽永智慧,在路径选择方面汲取丰富滋养。
(一)大力弘扬“反求诸己”自省精神
自省精神,可归为企业家精神范畴。关于企业家精神,国内外学术界、经济界都有诸多研究,著述甚丰,其定义也五花八门、各述其旨。本报告着重从学习、躬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民营企业发展路径的特定角度,主要强调企业家精神中的“自省”内涵。
自古以来,中华圣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在企业家精神的诸多构成中,自省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基础性的、内化性的精神。《道德经·第十章》有言:“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一个人即使再明智、再才华横溢,也不能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唯有自省,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才会变得克己谨慎,趋于完善。《周易·象传·谦》亦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一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没有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谦卑态度,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很难想象,其进步和发展会从何而来。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急剧变化,政策调整、疫情冲击等原因造成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使之出现信心动荡。对此,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力度修复或完善营商环境,同时广大民营企业家也要坚持眼睛向内,在知识、品格、智慧以及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进行自我革命,下一番反躬自省的硬功夫。
一是坚持“大道之行,不责于人”。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均为极言自省才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老子曰:“大道之行,不责于人。”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善待他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省精神是企业家最大的“财富”、最深的“功夫”,是让自己减少失误、实现自我净化和提高的利器。
实际上,在我国浩瀚的历史典籍中,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经典反映了自我反省、自我革命的思想。“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述,无一不反映古代先哲注重自我审视、追求进步的处世哲学和经邦济世的思想态度,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反省自己,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实现自我提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价值层面深刻揭示了自省革新的道理;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则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呼吁国家社会的自我革命。儒家文化还将“内圣外王”作为实现理想人格和王道政治的经世之方,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感召每个人都要肩负起“修齐治平”的使命。这些深邃的智慧足以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思想积淀,不仅内含了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进步的道理,还能为现代企业家恪守和践行反省精神提供行动指导。
《孟子》有言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意即所作所为未取得预期效果,都要反躬自省;自己若立身端正,天下之人自会归附。王阳明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如果能够反省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许多不足,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礼记·乐记》有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意思是说,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情绪与态度,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不断完善自我。思己过,是一种高贵的自省品质,是对自己和他人极端负责的表现。企业家经营企业,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外部环境往往非一己之力能够改变,但可通过反求诸己,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回到心上、省身克己,在自己的知见上反躬自省,就能在知识、品格、智慧以及其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有所提升,也更容易打开业务局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出路。
二是坚持“革除旧物,建立新章”。企业家要弘扬、体现自省精神,必须要突破舒适区,鼎力革新。《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意思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可以得到下等的;追求下等的,什么都得不到。这就是说立志要高,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有所成就。《菜根谭》亦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一个人的立身追求若没有高度,就像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岂能做到超凡脱俗?
在快速发展、创新迭出的互联网时代,舒适区就是企业家的“战略死地”。相关数据显示,市场上,许多“褪色”的老字号,都是因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那些敢于自我反省、勇于创新的老字号,就能做到老树不断发新枝,焕发生机。破旧立新,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因此,想要到达更高的境界、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必须挑战自我,冲出已有的舒适区。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论诗》中有言,“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就算预支五百年的新意又能如何,到了千年还不仍见陈旧?所以,企业发展只有始终保持自省精神,在自省中求新,在自省中求进,才能步步为营、节节上升。反之,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时移世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大自然的神功鬼斧和人类的巧思妙作时有涌现,层出不穷。企业面临的市场变化亦是如此,唯有坚持以突破自己、超越自己、革除旧物、建立新章作为正确路径,才能直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蓝海。
三是坚持“知者善谋,不如当时”。企业家弘扬自省精神,还有利于把握机遇。《管子·霸言》有言:“知者善谋,不如当时。”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引用此语,大意是说聪明的人善于谋事,但不如顺势而为、把握机遇。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曾引用齐人之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指出想要成事,顺应形势比聪明才智更为重要。在《国语·越语下》中,也有强调机遇重要性的表述,即“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顺应时势,不可强求。抓机遇,要审时度势,如同扑灭大火和追捕逃犯一样,务求果断、迅速出击。此外,“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国语·晋语》),苏轼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等先贤名句,都道出了抢抓机遇的重要性。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企业经营面临新矛盾、新挑战,以及内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民营企业家们更需要敢于创新突破、敢为人先、敢抓先机,这对自省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时机稍纵即逝,必须彻底革除“小富即安”等不良精神状态,代之以积极进取的自觉性、担当和斗志,提前谋划,不竭努力,这样的企业才能享有做优做强的光明前景。
(二)积极打造高质量竞争力
当前,高质量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竞争力。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竞争力,进而就有竞争力的高下优劣之分。在高速增长阶段,许多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缺乏质量,比如粗制滥造、习惯模仿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遵纪守法、合规经营都做不到。这样的竞争力,其实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谓高质量竞争力,必然要摒弃假冒伪劣、摒弃不良竞争、摒弃虚假宣传等。只有高质量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复杂环境中的困难、挑战和诱惑,企业要培育和构建高质量竞争力,有必要加强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古圣先贤的无穷智慧,“以古人之智慧,开自己之生面”。以前,人们常说“含金量”,指的是某一物品(有时也引申为某一政策等)所含有的价值多寡及作用大小。当下,由“含金量”生发出“含绿量”“含异量”“含智量”“含新量”“含中量”(即指中国产品的数量,例如在卡塔尔世界杯中亮相的“中国制造”产品数量甚多)等等,不一而足。本报告从高质量竞争力的角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着重讨论大力提升含“绿”量、含“异”量、含“智”量等三个问题。
一是大力提升含“绿”量。所谓提升含“绿”量,就是指要确立绿色发展观念,做产品、做企业都要保持与自然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一个有意无意地侵害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企业,是谈不上高质量竞争力的。唯有以“绿”为上,在减排抑污等方面高度自觉,才能在当今市场中有立足之地。事实上,从《易经》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到孔子的“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再到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有序”。
史料表明,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祖先们早已将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规范引入到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过程中,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追求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例如,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仲提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陆贽亦云“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等等,这些兼容并蓄、天人合一的圣贤思想,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伦理,为当代民营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据和文化传承。
假如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增长阶段,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不惜污染环境、无序和过量开发自然资源而分明显得粗暴甚至低劣,那么,高质量的竞争力就应突出表现为崇尚自然、崇尚绿色低碳发展、崇尚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竞争力,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多提供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创新、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等,作为参与“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无疑是适应“未来已来”的“绿色路径”的。
近年来,多个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正在萌发,表明含“绿”量高的竞争力是值得倡导的。北京大学已故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从对宇宙自身和谐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这是一个反向的自然生化过程,它提示了一种应遵循的规律……比老子晚一些的道家思想家庄子,他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中本来存在着最大的和谐关系,因此人类应‘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他认为,远古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那时人类社会是‘莫之为而常自然’,不做什么破坏自然的事,而经常是顺应自然的。”他指出:“老子和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是有某种片面性的,他们过分强调对自然的适应,而不注重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及利用。但是,若在自然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在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无疑对21世纪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力提升含“绿”量,是中华儿女心中至美图景的现代版,也体现着广大民营企业最深沉的人生情怀,由此凝练出来的竞争力才可能是高质量的。
二是大力提升含“异”量。所谓提升含“异”量,就是指要秉持差异化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专精特新”路线,因“专”而异,因“精”而异,因“特”而异,因新而“异”,开辟适合自身定位而又异乎寻常的发展路径。做产品、做企业总要有所“异”——异于他人,例如近来接连出现的几款品牌联名营销“混搭”产品,即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贵州茅台与蒙牛等,以及近期上海正式发布生物、基因治疗和医疗机器人等三大前沿赛道行动方案和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行动计划,以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就能让消费市场眼睛一亮;而且,通常情况下,做产品、做企业越是恰如其分地有异于其他产品、其他企业,就越能提高自己的市场辨识度,形成高质量竞争力。这样的经营理念、经营原则,严格地说,不仅适用于中小企业,也同样适用于大型企业。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业已完成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大跨越。在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一个企业必须尽可能“异想天开”,找到适合自己持续发展的蓝海。但是,若不信奉差异化竞争原理,不从“专精特新”找出路,在同质化的圈圈里打转转,那肯定没有高质量竞争力可言,因而也就难以为继。
“专精特新”之“专”,即指“专业化”。今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聚焦于专业化水平及其深度。专业化,也意味着市场细分,尽可能将所有资源或更多资源集中于某一产品或某一业务领域,生根、深耕,形成奇兵突进之势。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家们必须保持专注,有战略定力,务须“戒贪”(贪多嚼不烂)。老子曾曰,“少则得,多则惑”;《曲律》亦云,“凡物,以少整,以多乱,故横议繁而一炬至,卷弜杂而五厄乘,人事滥则天概之,必然之势也”。许多企业垮下来,不是垮在“饿”(没得吃),而是垮在“撑”(贪吃过量)。什么都想“吃”,什么钱都想赚,必然分散“专业化”所需资源,造成纷乱不堪的糟糕结局。因此,要培养和构建高质量竞争力,就必须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也就是必须“贵专”,切记“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分而散”。
“专精特新”之“精”,即指“精细化”。精细化,必然区别于那些粗劣的产品、粗放的企业。庄子曰:“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元末明初陶宗仪将其引申为“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三国时期诸葛亮曾专门嘱咐过后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即不可懈怠傲慢,否则就不能励精图治;也不可轻薄浮躁,否则,就不能陶冶品性。清代纪晓岚亦云,“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所说也是此理。倘若我们能坚持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真正做精(精细、精巧、精致乃至精美),它体现的不止是智慧,也是一种“精诚”,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民营企业中还普遍亟需培育工匠精神的当下,谁率先在这方面出彩,谁就有可能“异”彩纷呈,拥有高质量竞争力。
“专精特新”之“特”,即指“特色化”。做产品、做企业,若毫无特色,就肯定雷同,无“异”于平庸,无“异”于浑浑噩噩。而要有别于其他产品、其他企业,就必须从自身基因出发,以“特”求“异”,着意于与众不同的设计、配方、工艺、技术、零配件等方面,顽强地突破一个个卡点、断点、堵点、盲点,达到“不一样”的独特水准。“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所谓“不一样”,本质上就是特异性,就是标新立异,这样的竞争力注定有“高质量”的样貌或品相。
“专精特新”之“新”,即指“新颖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若能给人以新意,让消费者们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受或体验,那么,至少在品牌建设方面会收到令人惊异的成效。“新”就要新在别具一格、别有洞天上。以“新”求“异”,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对异样的新技术、新工艺等高度敏感,而且对行业发展趋势了然于胸,如同近古名联所示,“多留余地铺明月,不筑高墙碍远山”。
三是大力提升含“智”量。所谓提升含“智”量,就是指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致力解决诸如流程不畅、库存积压、品质不良、交期漫长以及管理紊乱等问题,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数字化与智能化,两者互为依托、互相渗透,已有明显的融合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将此合称为“数智化”。数智化快速演进,可引领生产主体、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驱动实体经济体系重构、范式迁移,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提升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整体效能。当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仍处于传统经营模式之下,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抗风险能力弱,从观念认知到资源储备都一时难以适应数智化潮流带来的核心价值体系、经营模式与创新传导机制以及畅通经济循环、激活发展动脉、增强抗风险韧性等方面的变革。这就更加需要痛定思痛,加快补上数智化竞争力建设这一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选择数智化之路,无疑就是选择高质量竞争力,可视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企业发展必须守护的“生命线”。那些令人向往的“隐形冠军”“小巨人”乃至“独角兽”“瞪羚羊”等等,都是企业竞争力上水平、有质量或高质量的必然结果。一旦在提供市场享用的产品或服务中,例如全国各地正在加快推进的“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以及在统筹数据治理、数据共享、数据开发利用、数据安全等工作中,能让消费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智性的惊艳或惊喜,感受到一个企业的聪明才智、风鹏正举,那绝对是不可小视的。而这种产品或服务之“智”,只能来自对数智化潮流的精准把握与悉心跟踪,勇于并善于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以及构建好数字安全免疫力,有条件时还需多搞一些发明创造,以强化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正如《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能够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到以坚守使命为压舱石,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定力,而纹丝不动、稳中求进,其“智”大矣!
此外,民营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要以有“智”之人为本。明代冯梦龙云:“智生识,识生断。”有智之人,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决断。又云:“不有明眼,孰为先路?”没有明亮的眼睛,怎么知道何去何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对内要依靠人(员工),对外要服务人(消费者),因此,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才能进而赢得消费者的人心,心甘情愿地为你的产品和服务“货币投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所体现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之“智”,对解决数智经济兴起以及生产智能化迅速覆盖中难免出现的矛盾冲突、处理各种动荡多变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特别值得深入发掘和阐发,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