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锦/文 马祯俊/摄
近些年来,来过杭州的人们对西湖评价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西湖湖面不大,山又不高,又没有特别高档的古建筑群,和一般的城市公园区别不大。另一种认为,西湖真是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这样好的山水组合在全国很难找到。完全是一种两极化的评价。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但是,为什么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是每一个关心西湖的人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一个必答题,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西湖、认识西湖?为什么以真水真山、自然风貌为主的西湖能够成为“文化”遗产,它的公园外貌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从唐代以来,唐宋元明清,那么多诗人、文学家、艺术家都这么欣赏西湖,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
西湖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座标意义的文化景观,它寄托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意绪,是中华民族审美领域中的一个典范。要真正读懂西湖,理解西湖,需要结合中国人的哲学理念、社会形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演变去探寻它的发展脉搏,不能就西湖论西湖,就景点论景点。也就是说,只有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才能真正发现西湖独一无二的特殊价值和它的巨大影响。自从西湖申遗开始以来,许多专家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西湖在一千多年的时间轴上的价值充分地凸显出来了。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即纵向的时间轴方面,还不是事物的全部。那么,在另一个方面,即横向的空间轴方面,与全国各大著名的景点景区相比,西湖有没有、有哪些超逸群伦的特质呢?横向比较历来是一个难题,弄不好会被人说成是扬此抑彼,自我吹嘘一类。但是,这也是一个不能疏忽掉的方面,因为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不考虑、不关注这一点,也就没有把西湖的价值全部说清楚。历史上,自古至今,一大批杰出的政治人物、文学家、艺术家喜爱西湖,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曾游历过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但这并没有减弱他们对西湖的钟爱,可见西湖确实有其过人之处。清人龚自珍说:“浙东虽秀太清潺,北地雄奇或旷顽。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道出了西湖超越南北各地风景的不同之处。那么,用现代的语境来分析,西湖到底有哪些独步全国、甚至可以说是引领天下的特质呢?我觉得,大略言之,西湖至少在下列三个方面是别的景点景区所难以逾越的,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形态美、创意美、人文美。
第一,形态美,即自然形态之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中国人审美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山体以厚重、伟岸使人向往,水以柔美和流动性扣人心弦。所以中国人历来把有山有水作为中国风景的佳配。山水的组合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山水相邻并互相平行,也可以是两山夹一水或两水夹一山,但三面环山,中间是水的格局是很少的,西湖群山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像圆弧一样把水面围在中间。东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宏大气势。这样的空间形态不仅在城市格局构成上极为罕见,而且在诸多名山大川的山水组合中也是独一无二、且最有韵味的。这是西湖与众不同的山与水的组合之美。
除了山环水绕,西湖山水的天际轮廓线也显得十分优美。西湖面积不大,但山与水的衔接很好,湖的尽头是山,山的脚下是湖,中间没有空旷的大片平原或街市村落,山水相连,水天一色。水是青罗带,山似碧玉簪,绿色植被成为两者的天然连接。山体在排列组合上也特别有序,环湖一带的孤山、宝石山、夕照山最矮,高度在100米以下。中层的灵峰、玉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南屏山、九曜山、至吴山一带,高度在100~300米,最外层的老和山、北高峰、天竺山、棋盘山、五云山、月轮山最高,一般在300~400米。这种近低远高,重重叠叠的天际轮廓线,进深感特别强。有的地方其实垂直距离不远,但由于有山体阻隔,需要绕道,故而显得特别扑簌迷离,如龙井道上的五老峰,山南是满觉陇,山北便是双峰村,在隧道未开通以前,普通游客是想不到两者原来是近邻。你如果行进在湖西,几乎会感觉到一山连着一山,小山连着大山,近山连着远山。走着走着,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会随着你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却不会离你远去。正如俞曲园老人所描写的那样:“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加上云遮雾障,植被茂密。这就造就了一种山重水复,曲折迷离的观赏形态。游起来饶有兴味,共同营造了一条美丽的弧形天际线。
西湖山区总面积不大,但由于形成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山体分布于近在咫尺的区域范围内,景观内涵特别丰富。构造各异的山体特征彼此犬牙交错,变化很快。从灵隐到龙井,以石灰岩为主,拥有溶洞、暗流、奇峰、怪石,从五云山到月轮山,拥有虎跑、云栖、九溪十八涧这样有名的好水,各个景点各有特色。不像有的地方,一种地质年代的山体绵亘数百里,构造相同,景观面貌趋于高度一致。西湖山区集多种地质构造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摩崖造像、佛道寺院、溶洞石景、村落民居,溪流泉涧,茶园森林等各种景观,可以任凭各类游客各取所需。特别符合中国人的游览方式和兴趣,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湖山水的尺度、体量、比例,非常适合人类体能和感官的官能要求,这更是西湖的绝妙之处。世界上比西湖高的山、广的水有的是,但高低大小适合于人体感官和体能最佳状态的,却并不多见。站在湖滨直视西湖群山,视角大约在仰角在5°左右,垂直距离在5~8公里,山形虽然不高,但见山势逶迤奔腾,峰峦迭起,苍翠如黛,围合得几无缺环,是极为赏心悦目的。西湖水面现在属于历史最小时期,外湖只有4平方千米多一点,但因为水面和山形结合得比较好,加上它的形状大致上属于梨形,比较圆,所以多数地方看来,那种水的空阔感还是有的。两者都会使人的视觉感受到很温馨可人。
山势过于高远,人更多会产生敬畏感,水面过于辽阔,也会使人产生空漠感。而西湖山水既不会因陌生而心生恐惧,也不会因辽远而遥不可及。它是一种亲和的力量,是人类的官能和体能最能够接受的一种空间尺度。与那些远在荒郊野外的山水不同,它是城市的山水,既是真的山、真的水,又有那种“山不高而多逶迤,水不广而多曲折”人工造作的幽雅。柔和而有变化的尺度,使任何人都会感到无比的舒心和坦然,难怪每到傍晚,三公园喷水池附近都有大把大把的青年人在湖边看山、看云、看日落、看月亮,看得滋滋有味,看得心旷神怡,好像可以放飞自我一般。所以说,西湖是一个有温度的山水,它使你感到自己与自然同在,又不会在自然面前变得渺小,乃至沦为另类。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当然是自然界的伟大造化;苏州园林,当然也是美轮美奂。但要做到造化与人呼吸与共,让人的内心感到亲切、舒心、坦然,惬意,恐怕是非西湖莫属了。
山水组合之美、天际轮廓线之美、内含丰富之美,适合人体官能体能需要的尺度之美,四者共同形成了一个西湖自然形态之美,这是其他景区景点所无法匹敌的。
第二,创意美。西湖是“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是人和自然良性互动的产物,这是世界遗产组织给西湖的评价。既然是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作品,就一定包含着人的智慧和劳动。也就是说,人在西湖风景中有许多有意识的添加。这些充满中国式聪明才智的创意,使西湖成为中国人践行“天人合一”理念,确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创意是什么?按照现在通行的定义,创意是指“通过挖掘和激活资源的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西湖十景是古代中国式创意最经典的代表。西湖十景里的那些景物,像桃花、荷花、杨柳、金鱼、黄莺,其实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是江南地域常见的景物,原本就有。西湖十景的高明之处,就是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景物,和特定的节令、场景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把两种不同的资源组合起来,互为补充,实现了“无缝链接”。另一方面,它继承了宋代宫廷画师“因画题名”“因题作画”的传统,充分发挥了汉语语音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文字又具有表意性质的特点,统一成四字景目,使之格式化、口语化,甚至凝聚出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样,一幅幅看起来具有诗情画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手法上颇具画龙点睛效果的图景,顿时跃然纸上。这时候,你脑海中出现的这种景观,已经跳脱了原来的自然面貌,凝固、升华为一种意境,具有人格化的意义,而且十分“灵动”。甚至可能比你亲眼看到的更美,显现出更加典型、更加强烈、更加集中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中国人念兹在兹的“意境之美”。西湖十景的秘密就在于让这些普通景物从纯自然形态变成精巧的、可亲可爱的、充满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开创了一个把自然风景晋身为“文化”的范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天赋。难怪许多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要为此点赞,夸奖它是中国最具原创精神、符合人和自然良性互动要求的一项创举。
再譬如,对西湖水面的处理,也是中国人用传统智慧进行创意活动的结晶。作为一个自然湖泊,除了实用意义上的灌溉饮用以外,水面本身不会有太多的故事,而白堤、苏堤、杨公堤的修筑,不仅为我们增加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系统,而且在景观方面,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因为它不均等地切割了水面,大大提高了水景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变得更有魅力。其中苏堤的修筑,堪称是一个典范。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疏浚出来的淤泥的出路,但苏轼相时度势,将它修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通道。为了让出西边来水的通道,它修筑了六座桥梁,并修筑了相对应的六座亭子。“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它不仅解决了葑土堆积问题、交通问题,而且为游客提供了一条深入到湖的内部来观察西湖风景的途径。后人再进一步,用有意识的美化和造景,达到了“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审美效果,使长堤本身也变成了一个景区,成为800年来杭州人欣赏春日花景的最佳地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意从酝酿到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和今天那种动不动就用机械的力量来大搞一刀切的“三通一平”,丝毫不考虑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顾忌的做法,确是有霄壤之别。所以这也是一个用艺术化的手段来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借鉴。
由于白堤苏堤修成后形成的“两堤三岛”的格局,更上接汉代以来有关“蓬莱仙境”“海上三仙山”的传说,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美,涂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苏轼日后还在颍州、惠州的西湖整治中不断推广西湖模式,终于使“堤、桥、岛、亭”成为园林的四个建筑要素,在宋以后的各种园林建设中各呈其美,大放异彩。甚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成为东亚园林的代表性镜像。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各个风景区都有很多令人眼睛一亮的创造,并非西湖独有。就单体而言,有的甚至比西湖现存的更高档。当然,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产物,也是慧心独具的创造。从广义上说,创造也是一种创意,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按照现在通行的定义,是指“通过挖掘和激活资源的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请注意,这里讲的是“组合方式”,而非单体。上述那些创造,大都以以某一项建筑物或构筑物为基础,单体特征比较明确,但相对比较缺乏系统性,也缺乏思想层面的更深追求。
而西湖不是这样,它是长期累积起来的成果,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凭借着对同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即遵循着人和自然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之路,在尊重原有自然格局和山水骨架的基础上,用人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不断地修饰、调节、强化其原有之美。比如西湖十景,从13世纪到18世纪,历经了500年才最终完成。所以说,西湖的创意是系统的、有总体架构的、指导思想相当明确的筹划。把原有的自然形态和人类的创意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这就是其它景点景区所欠缺的。虽然中国古代没有规划一说,但西湖做得比有规划还要有规划,一以贯之,最后达到某种颠覆性的认知。把一个虽然是真山真水,但从地质构造、动植物资源、奇峰怪石等方面并无什么特殊性可言的自然风景区,晋身为一种“文化”,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意绪的经典性范例。这种体现高端思维的创意,是西湖所独有的,也是别的景区景点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保护西湖的自然山水、历史风貌也是保护西湖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人文美。人文是一种精神,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对社会、对生命的基本认知和价值追求,它体现着人性的光辉,是一种美。历代中国人对风景的要求,既要求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最好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这方面,西湖可以说是更加独步全国,碾压其他各类风景区。
西湖的文化积淀丰厚深广,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几乎涵盖了中国人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的重要方面,这与有的地方某一方面的文化积淀比较突出,其他则相对比较单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陈同滨教授在申遗文本中例举了西湖的佛道文化、忠孝文化、儒家文化、隐逸文化、藏书文化、金石文化,茶文化等等,几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领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们门类多,涵盖面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都具有全国性的价值和意义。譬如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这样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白居易苏东坡的西湖诗词创作,林和靖的隐逸生活,文澜阁的藏书文化,西冷印社的篆刻书画艺术,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起着引领的作用。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它属于比较高光的那一块。它们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形式存续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与湖山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
在表现形式上,西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总体上说,是以综合性的、开放性、世俗化,以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为依归的面目出现的。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西湖的人文景点一般体量不大,建筑历史并不久远,而且也没有什么使人眼睛一亮的镇馆之宝。但人们还是特别喜欢它,因为它因地制宜,在布局和体量上和西湖山水融为一体,充分发挥青山绿水、自然景物对人文精神的映衬和烘托作用。透露出浓浓的中国特色、中国情怀,体现出中国文化最精髓部分的本色。近年来建设起来的各类纪念馆、故居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人们一边游览,一边接受中国人文精神的熏陶,给人以很大的回味和联想空间。
另一个体现中国人文精神之美的例子是遍布西湖各处寺庙、祠堂、亭子、景点的楹联。西湖楹联的特点,是多元一体,雅俗共赏。不是那种空泛、教条式的宣教,不是搞文字游戏,它很直白,只要认识汉字就能读懂,却能画龙点睛地表达出传统文化优秀的思想精髓:它们之中有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有强烈抒发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有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的,有表现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的等等,互为补充,互相包容,生动活泼。以普适性来满足各类人群的心理需要。最著名的如岳庙的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两联,凝结着沉重的兴亡感,沧桑感、使命感。曾经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在危难之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奔走、而牺牲。
接受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实地凭吊,与坐在书房里读书的感觉大不一样。坐在书房里读书,主要靠梳理历史事实,重在逻辑分析,通过思辨推理来增加见识,而徜徉在秀色可餐的湖山之间,把个体的审美活动和先贤们的遗迹遗物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感悟”。什么是感悟?感悟“既非理智认识,又不是不认识,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感受”。特定的历史氛围可以使人把家国情怀、历史责任、个人抱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你流露自己深沉醇厚的情感,让你可以抒发自己的心志,寄托自己的意绪,从中寻找前行的力量,这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生命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湖是最容易让中国人领略人文精神“感悟”价值的一块胜地。它不愧是一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教科书。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在历史上,如果说,中国人皇权崇拜的圣地是北京紫荆城,思想信仰崇拜的圣地是山东邹鲁的孔孟故里,宗教崇拜的圣地是四大佛教名山,那么,审美崇拜的圣地就是杭州西湖。
要说西湖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话,这就是它的过人之处。
(作者系杭州市西湖申报世界遗产专家组组长)